(诗文)重阳送文润桃李三气育人启新思
(2025-10-30 01:13:58)| 分类: 个人诗文 |
(诗文)重阳送文润桃李 三气育人启新思
——吉安县文化下乡活动侧记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25年10月29日,这个承载着敬老思亲与文化传承意涵的日子里,吉安县图书馆与吉安县作协的文化轻骑兵踏秋而行,先后走进横江小学、中学与永阳小学、中学四所学校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期间,我以一场主题为《(谈写作)如何接“天地人”三气》的讲座为纽带,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心间。
阳光里的启蒙:教室中的“三气”初感知
上午的阳光透过横江中学八(4)班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在班主任肖老师的细致安排与肖校长的全程关切下,讲座于10时准时开启。在切入主题讲座之前,我将近十年来学习写作古典诗词曲中学到的作文谋篇“起承转合”和“凤头、猪肚、豹尾”创作六字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作了分享。
起承转合:指文章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起:开头;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结束)。南宋时期,这种章法在科举策论写作中成为定制,朱熹提出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八股雏形,实质上是对起承转合的结构强化。明清戏曲创作将这种章法演绎得更为灵动。
“凤头、猪肚、豹尾”创作六字法:就是说,开头要精彩,就像凤凰的头一样,能一下子吸引住人;中间内容要丰富充实,言之有物,就像猪的肚子一样;结尾要有力,留有余响,就像豹子的尾巴一样。
讲述两种方法时,举例了一些古今名家的作品作了印证。
切入正题讲座时,当我抛出“为何优秀文章总能让人感受到时空的广度、接地的厚度和生活的温度?”的问题时,原本略显拘谨的课堂瞬间活跃起来。
引出“写作中的‘天’,是四季轮回里藏着的哲理;‘地’是校门口早餐店飘来的香气;‘人’是奶奶织毛衣时的皱纹里藏着的爱。”。以通俗的阐释拆解传统文化中的“三气”内涵,随即结合案例展开讲解:比如,写“家乡的变化”不必只说“楼房变高”,可像串联珍珠般联结爷爷的土坯房、父亲的砖瓦房与如今的电梯房,让文字成为时代发展的微观注脚。台下听课教师和同学们有的不时低头记录,,学生们更是一同沉浸在这场写作启蒙中。当讲到“细节是地气的具象化” 时,我对来自学生们的互动都给予了回应,“这便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的赞许。
午后的深耕:阶梯教室里的思想共鸣
下午的阳光愈发温暖,文化团队辗转至永阳中学。14时50分,永阳中学阶梯多媒体教室早已坐满了七(3)班与八(3)、八(4)班的学生。在校方领导王副校长的精心组织下,这里的讲座更添了几分热烈氛围。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讲人调整了讲解侧重,将“天、地与人之气”与古代《曹刿论战》精典案例结合对讲,与现代“疫情中互助背后的人类共情规律”相联结,再把“人之气”落脚于“科技利弊讨论中的个性表达”。
由于时间关系,少了互动环节。但是,如果有同学提问:“写作文时总怕想法太普通怎么办?”我定会回应着:“‘眼中有人’就是要写出你的独特体验,就像同样写重阳节,乡下孩子记得外婆的茱萸香,城里孩子难忘社区的敬老宴,真实的表达永远最动人。”课后有与教师交流,也有感慨:“‘天地人’三气的说法把写作讲活了,既贴合传统文化,又解决了学生‘写不出、写不深’的难题。”
重阳里的传承:文化下乡的温度与力量
一天两场讲座在师生们的意犹未尽中落幕。从横江中学的小班深耕到永阳中学的集中分享,这场重阳文化之旅以写作指导为载体,践行着“书香庐陵”的文化传承理念。校方领导和吉安县图书馆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延续了馆内“国学经典进校园”的系列传统,希望通过这样的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们明白写作既要“脚踏实地 观照生活,也要“头顶有天”胸怀格局,更要“眼中有人”传递真情。
离开校园时,学生们手中的笔记本上兴许写下了某种感悟,那句“文章要接天地气,更要含人情味”的批注,正是这场重阳文化盛宴最生动的印记。我希望通过这播撒在少年心中的文学种子,能够在时光的滋养下,生长出兼具思想高度兼时代主旋律活动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果实。
有感乙巳重阳节这场协同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同时了却今天未能参加市诗词学会抚州市乐安县流坑采风的遗憾。今以一曲〔越调·天净沙〕记之。敬请大家点评!
【越调·天净沙】吉安县文化下乡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写作
校园种豆催芽,庐陵流水浇花。文道泉源报答,天祥春夏,秋来丰馈乡家。
曲谱:x平x仄平平(韵),x平x仄平平(韵),x仄平平厶x(韵)。x平x厶(可韵),x平x仄平平(韵)。
注:厶,表示宜用去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