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南南吕三仙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2025-06-23 01:07:41)分类: 个人诗文 |
文|01一线
2025年6月18日,长青散曲学会南曲进修班第十八期作业,要求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标注韵部)和曲牌〔南南吕•三仙桥〕曲度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要求作品不涉及政治,不使用敏感词语。主题突出,寓意悠远。重点从中国古代史学家的角度构思写作,重在提炼笔下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特质,集中笔力紧扣其核心特质进行抒写,表现史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及其影响力。
曲牌:〔南南吕•三仙桥〕1.过曲(第一格)(元传奇·蔡伯喈)14句10韵
入平平平上去,去平平平平去。平平去上,去平平去上。平去平,平入去,去上去,上去上平去平。上入上平平,平入平去去。去平去平平平平上平,去入入平平平去平平去去。平去去上平平,平入去上平平去。(九宫正始961页)
曲例及赏析:〔南南吕•三仙桥〕元传奇·蔡伯喈1.过曲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夠。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若要描,描不就,暗想像,教我未写先泪流。写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证候。画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若画作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九宫正始960页)
解读:在这首曲子中,首二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夠”意为,自从公婆去世后,想再相见已无可能。“他每”即“他们”,指公婆,点明亲人离世的背景。二句直抒胸臆,用“不能夠”的口语化表达,凸显生死相隔的悲伤,为全曲奠定哀伤基调。“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意为,唯有在梦境中,才能短暂与他们相聚。“略聚首”强调相聚的短暂与虚幻。二句以“梦境”为寄托,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反衬现实中永别的残酷,强化情感色彩。“若要描,描不就,暗想像,教我未写泪先流”四句意为,想描摹公婆的模样,却始终画不成,暗自回想时,泪水先于画笔落下。“描不就”即描不成,突出描之难。顶针反复,强化无奈感;“未写泪先流”通过动作细节,刻画内心悲痛情感。“写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证候”意为,画不出他们内心的苦楚,也描不出受饥饿折磨的病容。“苦心头”指心理痛苦,“饥证候”指身体苦难。二句对偶,从心身两方面铺陈苦难。“画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二句意为,无法画出他们望着孩儿的那双睁睁眼眸,只能画出凌乱的头发和破旧的衣衫。“睁睁两眸”指期盼的眼神,“发飕飕”“敝垢”形容外貌潦倒。“画不出”的眼神(精神寄托)与“画得”的外貌(物质苦难)形成对比,用“发飕飕”“敝垢”等词语勾勒外貌细节,以写实手法强化人物悲剧感。“若画作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二句意为,若画出光鲜的容貌,便不是赵五娘的公婆了。点明公婆生前因苦难而憔悴的真实状态。二句反向假设强调现实的残酷,呼应前文“苦心头”“饥证候”;以“赵五娘的姑舅”自称,增强叙事真实感。
2025年6月22日晚,读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有感,作此曲。敬请大家点评!
毕生穷经史智,溯千年钩沉利。青编巨笔,照春秋顺轨。资治追,鸿业继,志险易,胆气载心不违。史目总圆机,通鉴端案例。论成就风雷裁云有谁?究实学春秋勘破兴亡(古今)志异。长卷照映乾坤,锋笔万古垂青世。
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史学影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1019年11月17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为家人陈说其大意。他好学不倦,“手不释书”,达到了“不知饮渴寒暑”的地步。童年时期,司马光还做出了“破瓮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好学强识,既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受到许多当时的大臣、名士的赏识。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书局在开封时已奉诏成立,到司马光来洛阳后,又随之迁到洛阳。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是众手修书,除了主编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司马光与三位协修人观点不尽一致,但全书的“是非予夺之际”,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一出君实笔削”,不假他人之手。而《资治通鉴》中“臣光曰”完全是司马光的观点。如《资治通鉴》开篇的“臣光曰”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他指出,只有维系礼教纪纲名分,“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这是司马光史学根本观点,也是他政治思想的根本观点。他对现实的观点,也是由此出发的。他的史论与政论融合在一起,寓志于修史之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注释、补订、续作、改作者连续不断,形成了“通鉴学”。就注释补订而言,有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严衍的《资治通鉴补》等;就续作而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元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后编》《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就改作而言,由《资治通鉴》派生出来的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开创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的新体裁,为中国史学独创一格,形成了纪事本末体系列和纲目体系列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