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风)歌咏吉州窑火

(2025-04-27 23:05:23)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风)歌咏吉州窑火

|01一线

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事物,宛如璀璨星辰,穿透岁月的迷雾,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吉州窑,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陶瓷圣地,便是如此。它的窑火,虽历经风雨,却从未真正熄灭,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吉州窑,古代因窑口所在的永和镇隶属吉州而得名。它宛如一位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智者,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初。在历史的舞台上,它曾与定窑、钧窑等窑场齐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宋元时期,作为江西境内两大窑场之一,吉州窑先于景德镇闻名天下,成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南北工匠汇聚于此,他们带来的制瓷技艺如涓涓细流,在这里相互交融,孕育出了以黑釉瓷著称,融合木叶纹、剪纸贴花、窑变等独特装饰工艺的艺术瑰宝。

踏入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仿佛踏入了一段凝固的历史。大大小小的古窑包,如岗似岭,错落散布。现存的24座晚唐宋至元明时期的古窑包遗址,宛如岁月的守护者,见证了吉州窑昔日的辉煌,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窑包遗址群之一。站在这些古窑包前,耳边似乎传来了窑工们嘹亮的号子声,眼前仿佛浮现出窑火熊熊、青烟袅袅的繁忙景象。

龙窑柴烧,是吉州窑古法烧制技艺的璀璨明珠。目前使用的龙窑,是上世纪 80年代按照本觉寺岭古龙窑遗址一比一复建的。它全长30多米,宛如一条蛰伏的巨龙,静静等待着被唤醒。在烧制期间,窑工们需不间断投柴,那跳跃的火苗,将温度一点点提升,最高可达1300摄氏度。一满二烧三歇火,简单的口诀背后,是窑工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当窑火点燃,窑孔中喷出的火焰,恰似一条舞动的火龙,照亮了永和镇的天空,也照亮了吉州窑的历史。1200多年前,正是在这形如火龙的龙窑中,一窑窑精美的黑釉瓷,通过丹砂渡码头,顺着黄金水道赣江,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渡重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将吉州窑的美名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吉州窑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座陶瓷的艺术殿堂。展厅中,青白釉、白釉、卵白釉、黑釉、绿釉等多种釉色争奇斗艳,茶盏、枕、瓶、玩具、塑像等各种品类的瓷器琳琅满目。丰富的彩绘、贴花、窑变、点洒工艺,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这些瓷器,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吉州窑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作为民间窑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不局限于单一门类,而是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将百姓的生活、情感与审美融入到瓷器的制作中,生产出了无数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

吉州窑的断烧,曾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关于其断烧原因,众说纷纭。有瓷土缺乏、水质变坏、课税加重、官商压迫等说法,也有时代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市场被景德镇青花瓷占据等观点。但无论如何,吉州窑的辉煌虽已成为过去,却并未被人们遗忘。1937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英国人伯兰司登氏不远万里来到吉安县永和镇,寻觅吉州窑瓷器的踪迹,试图揭开这座古老窑场的神秘面纱。

新中国成立后,吉州窑的发掘研究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上世纪50年代,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何国维制作出吉州窑遗址第一张分布图,并发现了重要文献《东昌志》手抄本。随后,学者蒋玄佁出版了第一部吉州窑系统研究专著《吉州窑:剪纸纹样贴印的瓷器》。1965年,郭沫若在吉安访问时,对吉州窑的遗址保护表示特别关切,强调了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见证的重要性。1980年至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和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对吉州窑开展了全面调查和首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瓷器和窑具标本,为研究吉州窑陶瓷史和永和镇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让这座沉睡已久的名窑逐渐苏醒。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燃千年窑火,活态保护吉州窑陶瓷文化根脉,传承制瓷工艺,已成为时代赋予吉州窑的使命。2012年,吉安县启动吉州窑景区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陶瓷文化产业园等相继建成,吸引了各地研学队伍、旅行团队、陶瓷爱好者纷至沓来。游客们在这里,既能漫步于宋风文化集市,感受古代市井的繁华;又能观看陶瓷制作流程,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还能在丹沙渡码头聆听音乐盛宴,或是约上三两好友,在江边围炉煮茶,享受惬意时光。今年以来,景区游客量突破7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1.5亿元,同比增长35%,文旅融合让吉州窑景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年轻人也正乘着吉州窑景区发展的东风,返乡创业,将千年窑火越烧越旺。2014年,杨莉和丈夫从景德镇回到老家吉安,创立空山房陶瓷工作室,复烧吉州窑木叶盏等古瓷器。在吉州窑景区,像空山房这样的本土陶瓷企业已有27家,带动了上千人就业。为了营造景区IP,吉州窑景区还设计打造了窑小吉”“窑小叶吉祥物形象,并开发了近2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从卖景点转为卖文化,吉州窑景区找到了引流圈粉的新密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道路。

吉州窑的窑火,从历史的深处熊熊燃烧而来,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炽热。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情感。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创新为笔,传承为墨,续写着新的篇章。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吉州窑将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人积极响应市作协发出“诗韵庐陵 窑火新章”2025年吉安市谷雨诗会暨吉安县第六届吉州窑谷雨诗会活动号召,应时写了此篇。欢迎大家点评!

 

【双调?沉醉东风】吉州窑火续新章

瞻唐宋、龙窑再现,仰今时、技艺承传。木叶魂,天工擅,绘青瓷、釉彩光鲜。匠手舒娇擘锦笺,缵续写、瓷窑胜卷。

 

【仙吕·三番玉楼人】曲咏北宋吉州窑陶瓷家舒娇

桑叶形天目,妙手绘祥图。釉色流霞映影附,神韵非凡处。匠手愉,艺心舒;志心孚,素坯凝彩珠。窑器开木蕖,宋时冠家陶目,吉州成就九州书。

 

吉州窑火春风斗古续新章

引子

赣水苍苍,倒映时光。天星翼轸,吴楚接壤。三市六街,东昌景象。本觉寺塔,龙窑闪耀。瓷器空前,街市叫响。丹砂古渡,上下繁忙。秀水洲渚,湾湾鱼荡。金凤桥头,地杰人稠。鸳鸯歌舞,点茶穿堂。永和劲道,豆腐豆浆。绿野长廊,文旅飞扬。苏黄结对,清都观唱。读书台前,士大夫昂。精舍书声,俗文墨香。集市天下,江南名邦。

 

当年明代徐霞客顺赣江而下

指着江左这个集市叫永和的地方

曾经的辉煌而只剩下记忆的过往

丹砂渡商贾云集樯桅林立

江河上南来北往东去西进一片繁忙

赣江禾河四通八达成为黄金水道

永和是当时天下大镇江南名邦

 

穿越时光走进幽僻的弄巷

永和三市六街在夕阳中影子悠长

东昌井仿佛映现数万窑工的脸庞

吉州窑几十座窑包静静卧躺

像一位缄默的史官镌刻着千年的沧桑

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风华引力于磁场

土,取自永和赣江两岸绿野坊

带着红壤的温热与期望在江上穿扬

水,汲于清冽的溪流过金凤桥

流向赣江、流淌着岁月的柔肠

舒翁舒娇匠人们的双手

似灵动的蝶、揉、捏、塑、雕

赋予泥土灵魂的模样

一阵天风、把一片桑叶揉进瓷场

唐代传说中的木叶天目瓷重光

舒翁舒娇的理想从此走向远方

 

吉州窑火,自远古燃起、顺炎帝的发源

跳跃着民聚其地耕且陶焉橙色的光芒

永和东汉开埠立县治东昌

唐开匡仙祠、佛寺林立香火兴旺

佛姥墓、辅顺庙同是永和先民灵魂歇息的地方

唐末五代置草市、兴开窑场

本觉寺塔下龙窑跳跃的焰火

从此迎来吉州窑的辉煌

 

南唐清都观台、绿野坊后来演绎出点茶会苏黄

东坡井、金钱池等故事层出

舒翁舒娇的窑场正蒸蒸日上

诸如欧阳监丞祠、柳监镇祠、读书台、凤冈精舍

将永和推向了诗的远方

永和的另一种骄傲:周必达宋达丞相府

欧阳子道开启了白鹭洲书院教书育人的希望

教导出了庐陵五忠一节的杰出代表文天祥

庐陵人的丹心,吉州窑的火焰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

那些炽热的诗行在窑膛中激昂

 

庐陵人亦耕、亦读、亦陶

文旅相长,文旅兴旺是吉州窑事业的写照

秀水沟伴秋月寒江亭

一定吸引过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畅想

文化催生出吉州窑的智慧行囊

木叶盏,藏着一片翠绿

在茶汤中沉浮,仿若时光的舟

剪纸贴花,剪下民俗的片段于瓷器上永恒地绽放

鹧鸪斑,似夜空繁星坠落

窑变的色彩,是自然的妙笔

每一件器物都凝着匠人的心血与痴迷

朝代更迭,风云变幻

窑火曾短暂地黯淡、但文化的火种

在永和民间从未消散

如今,新时代的春风吹拂

吉州窑重焕光彩

新的匠人,带着新的灵感

续写这古老的传奇新篇章

 

电窑的温度更精准、却未减那艺术的热忱

传统与现代交织

绘就吉州窑新的图腾模样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吉州窑瓷器散发着光芒

向世人诉说着过往

和那永不停歇的窑火乐章

吉州窑火,熊熊燃烧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飞扬

那一抹陶瓷的华彩

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