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曲)〔仙吕·忆王孙〕永和镇家乡吉州窑观古游

(2025-02-27 01:22:31)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曲)〔仙吕·忆王孙〕永和镇家乡吉州窑观古游

|01一线

家乡永和,大概取“永远祥和之意”。位于赣江中游西南岸,隔江与青原区相望,隔禾水河与吉州区相望,南距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三公里,西距吉安县城十一公里,北距吉安市市区五公里。古代的永和丹砂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但是繁华的永和吉州窑货运(原料、柴火和瓷器)渡口,还是永和与河东两岸的人渡。河东、天玉有句民谣:“孙家的银子麻家的屋,滩头的芋俚永和的黍。”足以说明丹砂渡使两岸的人流交往紧密频繁。

河东丹凤山下丹砂泉汇赣江处,是永和对岸丹砂渡永久的地标!青原山南面有一座叫鸡冈岭(金凤山),也称凤冈和丹凤岭。相传,王、匡二位道仙来到鸡冈岭下,见青原群山汇入的清泉在岭下的泥石中汩汩流出,于是在此地挖掘泉眼,并取山上的丹崖石于山中炼制长生不老的丹砂。炼丹之时,岭中的一对山鸡飞来偷啄丹砂遂变为金凤。自此,鸡冈岭称为丹凤岭和金凤山了。这道清澈山泉也被人们称为丹砂泉。经年不断的山泉流经一片稻田汇入赣江,泉水汇赣江处即丹砂渡码头。渡口因泉而名,是河东和永和两岸黎民千百年来重要的水上交通。历代志载:丹砂渡在庐陵坊廓乡七十三都金凤山下。现河东街道的赣江村就属七十三都。据史料载,丹凤岭下积沉的大片细腻泥土乃一江之隔的吉州窑烧制陶器必取上乘之料。烧窑用柴和永和乡民生火做饭的茅柴也必须过河到青原群山上来砍斫。劳作的人们渴时不忘喝口清澈的丹砂泉。

相传,丹凤常在岭上飞翔,清晨在山冈一鸣,对岸永和街上和西北吉安府城中的鸡皆鸣,两岸勤劳的士民工商就开始乘舟渡水相互往来。

宋代四朝丞相周必大告老还乡,家住永和。在隆兴元年十月自永和丹砂渡过江来到河东丹凤岭下。作游记说,走六七里冈峦环拥的山路才到了青原山净居寺。这位名相大儒几次往返中在净居寺右的龙集寺,在鸡冈岭南的介刚庙等地留下诗文。明初诗人林大同于此写《凤岭晓晴》:“海底金鸟出,冈顶彩凤鸣……”。丹凤岭下的丹砂渡,他的《渔洲春水》是这样写的:“胜地齐三岛,名江接上游。云随飞鸟散,水逐落花流。渔唱吟边听,彩纶醉后收。多君佳趣好,恍似武陵游。

明同代诗人潘叒水来到凤岭写道:“西岭隘群岫,矫如凤高翔。苍涯映海色,五彩烂成章。初疑出丹穴,又若鸣朝阳。载歌有卷诗,稽首诵吾皇。 明代的永丰状元曾棨来到此地览山、掬泉、观渡,写道:“凤岭表表,群峰低昂,佳木丛茂,配红匹白,胎青孕紫,吾目之天章也;水正汇矣,渔舟泛泛,或为风荡,琮瑐喧逐,或为石触,含宫嚼徵,吾耳之咸韶也!

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有集市在赣江的左岸,叫做永和。永和的北岸丹凤岭下一有条路可直通青原寺。

永和吉州窑瓷业、旅游业发展与丹砂渡息息相关。因窑生渡,因渡促窑。永和镇的吉州窑兴盛于宋朝,船运功不可没。202210月,这儿开辟了赣服通永和丹砂渡——白鹭洲——吉水桃花岛——峡江水电站观光轮渡。修复后的丹砂渡码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乘船游览赣江风光。

之前,吉州窑丹砂渡码头经过整修,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以前那边的人员很少,现在很多旅游爱好者和周边的群众都会去那里游玩,成了永和的网红打卡地。

2025年乙巳之春,永和镇的清晨,被一声声悠长的鸡鸣唤醒的。我踏着露水未干的瓷器窑坯路,循着炊烟袅袅的方向,走进这座千年古镇的晨光里。

沿江老街两旁的木楼,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斑驳的墙面上,岁月的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朱漆剥落的门楣上,“福”字依稀可辨,那是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轻轻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陈年木料的清香,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

转角处,一座古戏台巍然矗立。台柱上的雕花早已模糊,却依稀可见当年匠人的巧思。我仿佛听见了锣鼓声声,看见了戏子们水袖翻飞。台下,老茶客们捧着粗瓷碗,品着浓酽的茶汤,在咿咿呀呀的唱腔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悠闲的午后。

穿过窄巷,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石拱桥横跨永和傎内陆小河,桥下的流水潺潺,映着两岸的垂柳。桥头的老槐树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的清脆声响,与流水声交织成一曲悠远的乡音。我驻足聆听,恍然间仿佛回到了童年,看见先人们在这里教后辈认棋谱的模样。

沿着河岸漫步,一座座老宅院映入眼帘。青砖黛瓦间,雕花的窗棂半掩,露出里面斑驳的墙面。推开一扇虚掩的院门,天井里种着几株兰花,墙角堆着几个老旧的陶罐。这些物件,都是时光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古镇的变迁。

正午时分,我走进一家老字号豆腐馆。老板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熟练地抻着豆浆,动作行云流水。案板上的豆腐脑在阳光下闪光,像一场细碎的雪。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豆浆端上来,清汤里浮着几片翠绿的葱花,简单却温暖。老人说,这手艺传了四代,每一根面条都倾注着对传统的坚守。

午后,我寻访镇上的古祠堂。朱漆大门上,铜环已经发绿,却依然庄严肃穆。推开沉重的木门,阳光从天井倾泻而下,照亮了正中的祖宗牌位。香炉里青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味道。墙上悬挂着族谱,密密麻麻的名字,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我轻轻抚摸着那些泛黄的纸张,仿佛触摸到了先人的脉搏。

趁着午后的阳光,我去观赏了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千年古刹、九层36米高的本觉寺,发现塔塔顶为黑釉葫芦,历经千年风霜,见证了永和古镇和吉州窑从唐末、五代的兴起至宋代六街三市空前的盛况。它巍峨高耸,古朴典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曾经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观光。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名士,都曾登临本觉寺塔赋诗抒怀。夕阳西下时,我登上镇外的古塔。塔身已经倾斜,却依然倔强地指向苍穹。站在塔顶远眺,整个古镇尽收眼底。炊烟又起,暮色中的青瓦连成一片,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远处的田野上,农人荷锄而归,身影被夕阳拉得老长。

夜幕降临,老街亮起了昏黄的灯光。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在泥塑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茶馆里传来二胡的悠扬声,夹杂着老人们低沉的谈笑声。我坐在门槛上,听着这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忽然明白,这座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记忆。

回望这一天,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永和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这里的一口口古井,可能见证过多少代人的生老病死;这里的一座老宅,可能承载过多少悲欢离合。时光在这里流淌得格外缓慢,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感动。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望这座沉睡的古镇。月光下的泥塑青瓦路泛着银光,仿佛一条时光的河流,静静流淌。我知道,这座古镇会继续守候在这里,等待着下一个游子的归来,继续讲述它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2025228日晚,回眸这一幕,写此曲《【仙吕·忆王孙】永和镇家乡观古游》以记之。

 

【仙吕·忆王孙】永和镇家乡吉州窑观古游

(中原音韵押萧豪韵)

大成遗址永和窑,唐宋庐陵瓷器骄。四海九州通畅销,醉今朝,唱文旅新瓷古韵陶。

大唐欧祖鲁公毫,同宋苏黄乡郡旄。片语只言徐注标,看今朝,赞文旅新航把赣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