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陵风)永和吉州窑古今诗词辑录(1)

(2024-09-06 13:26:40)
分类: 个人诗文

(庐陵风)永和吉州窑古今诗词辑录1

|01一线

在誉为中国制造的生活工艺品陶瓷中,有一丛旺盛的陶瓷窑火来自赣江中游西岸的永和吉州窑,又名永和窑、东昌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1200多年历史。熊熊的烟火照亮了至少600余年。由于这个窑场地处吉州的永和镇,所以又称为永和窑

吉州窑窑址,分布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位于赣江中游西岸,西距吉安县城十一公里,北距吉安市市区五公里,与吉州区隔禾水河相望,南距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三公里。

为什么叫吉州窑?吉安地区原来叫庐陵郡,于东汉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设立。据《隋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朝在平定陈国之后,把庐陵郡改为吉州。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将吉州改回庐陵郡。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平定林士弘农民起义太平楚政权之后,将庐陵郡复改为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吉州再次改回庐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将庐陵郡再次复改为吉州,直到五代、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在吉州设立吉州军。元太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改吉州路。元成宗贞元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吉安路。明太祖朱元璋在壬寅年(公元1362年)改为吉安府(市)。按照窑口命名惯例,一般以窑口创烧时所在的州、府名称来命名。永和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这时期永和镇归属吉州管辖,因而命名为“吉州窑”。

永和古镇宋代1101年间,因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各行种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和都会。吉安于是有了金庐陵”“吉州福地”“江南半苏州江南望郡之美誉。宋时永和镇不仅是古吉州四大名镇江南三大重镇,更是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同等号称天下三镇

据明代《东昌志》记载:“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东昌府人才辈出通四海,吉州窑陶瓷名扬贯九州。”永和镇是宋代欧阳修、文天祥的祖居地,周必大、欧阳子道和新中国曾山、曾庆红和罗文坊将军的故里。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永和镇考中进士人数有37人,考取状元有肖时中,胡铨2人。南唐时,永和古镇境内村落欧桂里系欧阳修的祖籍地,因该村落有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叔祖父欧阳仪、父亲欧阳晔接连考中进士,而把永和古镇所在的乡改名为“儒林乡”。南宋永和镇人舒翁、舒娇是著名的陶瓷家。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饶州即现在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所在的江西上饶市。

吉州窑博技广大。它吸取了当时全国众多窑口如磁州窑、耀州窑,定窑等的特长,成为闻名遐迩的综合性大型民窑。

吉州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红绿釉印花纹盏,它集齐了南北各大窑口的精华于一身,此盏的盏内有一圈凸起的牡丹纹,采用的是北方定窑印花的装饰手法。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地方,当您俯下身来看它的盏壁,便可以看到一层晶莹透亮像血滴状慢慢滴落的红釉,红中带绿,绿中带红,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窑变,窑工在制作这件盏时,施的是一层绿釉,后来经过窑变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红釉,一般施绿釉只能窑变出黄色,这件盏却意外地窑变成了红色,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非常罕见,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评价说这是一件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

吉州窑瑰丽异彩。它扎根于丰厚的庐陵文化底蕴,熟练地运用民间技法,开创了各种精美的釉色、器型、装饰,被誉为一朵异彩的山花

吉州窑独特奇葩。在博采众长的基促上,它推陈出新,创烧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鹧鸪斑等精美产品,其釉下彩绘技术直接对景德镇窑创烧出青花、并继而成为世界瓷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吉州窑薪火传承。它的前世遗存至今保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窑场遗址,而它的今生又迎来了崭新的复兴春天。吉安县倾力注重传承,挖强和弘扬吉州窑文化,倍加珍惜和保护文化遗址,并大力推进陶瓷产业的复兴和陶瓷旅游的发展。目前,吉州窑正在接受着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并朝着将文化保护与创新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将文化体验与参观旅游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有想结合,做到旧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的目标,重启其产业的繁华,重焕其熠熠的风采。

前世,吉州窑曾经创造灿烂的历史;今生,吉州窑必将重铸辉煌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把“窑厂”变成景区,吉州窑景区在2021年启动了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同时,以瓷为媒,以文会友。以文促旅,文旅融合。景区通过文化挖掘、创新展示,提出了千年窑址群一叶风雅集的品牌发展定位,以木叶文化作为切入点,打响了访千年古窑,寻一叶风流的品牌口号,并创作了窑小吉窑小叶全新IP形象,把历史古迹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场景,焕发出古迹新潮,一叶风流品牌生活方式。

如今的吉州窑和丹砂渡码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周边的环境焕然一新。丹砂渡也于20225月修建完成,同时,河堤下永和绿野坊芳草地搭起了露营帐蓬,附近的对外民宿按智能化设计进行了改造。202210月吉安开辟了赣服通永和丹砂渡——白鹭洲——吉水桃花岛——峡江水电站观光轮渡。修复后的丹砂渡码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乘船游览赣江风光。以前那边的人员很少,现在很多旅游爱好者和周边的群众都会去那里游玩,成了永和的网红打卡地。

据《东昌志》记载,“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永和镇唐开匡仙祠,宋建丞相府。永和镇自唐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1004年)成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宋景德年间,随着吉州窑陶瓷而兴盛,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至宋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这里说的名公钜卿,指的就是苏东坡、黄庭坚、曾安止、周必大、杨万里、胡铨、文天祥、刘辰翁、罗洪先等贤能名士这些人,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或隐居故里,与永和有深厚渊源,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

今应原吉安县书法美术协会钱升飘会长之约,辑录永和吉州窑古今诗词供书写之用而为之。

题永和清都台

(宋)苏轼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行年与我同。

自叹余生消底物,半蒿清涨百滩空。

注:苏轼(苏东坡),在建申靖国元年(1101)北归时在虔州与刘器之同乘一船。那时,巧逢巅江涨水,水势凶猛,水位上升了一丈多,把赣江河中的沙滩淹没得无影无踪。船顺水而下,不日到永和,苏轼上岸就游赏清都观。这是苏轼继约1084年(元丰七年)初秋之后二度游永和。

清都观道士谢子和,生于丙子,即宋仁宗(赵祯)景祐三年(1036),与苏轼同庚。谢道士向苏轼求诗,并为清都观字。苏轼爽快答应,立即挥毫书写清都台三字,并赋此诗。

 

题永和逍遥堂

(宋)黄庭坚

奔牛争利鱼千里,满世成功黍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木辞枝。

注:南宋四大家之一,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当年宰泰和,政余永和,经过逍遥堂,题此诗。黄庭坚虽是七品小官,却胸怀天下,此诗正表达了他居官清正,心系民瘼的胸怀。游逍遥堂以素食简装为满足,陶醉于山水之间。

 

舟行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游访清都台

(宋)文天祥

江西诗祖早相逢,晚见儋州放此翁。

烟雨冥鸿万里外,风霜遗像一堂中。

归来铁汉论心好,惜不玉人携手同。

江水悠悠川溯恨,斜阳燕子倚晴空。

 

凤冈仙境赞

(元)贯云石

天星分翼轸,地势接吴楚。唐开匡仙祠,宋达丞相府。绿野清都观,游赏堪画图。到处锦绣铺。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几千户。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监丞祠小花,佛姥墓蹴鞠,读书台,士大夫谈古今。东连翠竹,西出螺浦,南跨庾岭,北接天岳。乱纷纷,来往人不绝,一带儿,丹砂渡。更有那,苏子瞻墜履如故。连理枝,一枝枝生白鹤山中。并头莲,一朵朵出金钱池浦。秀水沟,一湾湾游鱼洲渚。只的是,景物异俗文墨邦、江南第一所,一答儿风流土。晴窗凤岭云,朱帘暮山雨。精舍书声莎草湖,看着那百花园歌舞,更有丹青无比画不足。

注:贯云石,元代散曲作家、诗人。

 

东坡

(朝代未知)谢矩

随履本无意,凿石乃有泉。

遂令汲清人,至今忆坡仙。

镜光照澄澈,玉甃涵虚圆。

宁知岁年深,不作虬龙渊。

注:苏东坡游永和时,一次避让扛木队伍之间,鞋子被路旁泥巴粘住,众人帮他拔了出来。东坡谢过过众人后,笑着说:难怪吉州密的陶瓷那么好,泥巴特别粘。要是这里打口井,肯定有水出。当时街人喝水要到河边沙洲里担水,很是劳累。大家按东坡的指点挖土开井。果然一泉涌出,人们高兴得传开了。街人来谢,并间其故。他说:诸君坐不读书耳?孟子不云乎,水由地中行,故深则必得泉也。特赋诗日:“泉泉泉泉泉泉泉,一道银河下九天,钝斧斫开顽石髓,金钩钩出老龙涎。”大家都取水尝之,味道确实与别的井不一样,不但甘洌可爱,而且遇旱不竭,故而把这座井取名为“东坡井。”

 

金钱池与苏黄钓鱼

(朝代未知)钟彦章

两翁池面掷金钱,岂计花呈九府园。

挂杖不堪偿酒债,插瓶且可著诗篇。

图经未具医林药,模范先劳水府山。

仙客不来花亦隐,若逢张武勿轻传。

注:苏东坡和黄庭坚相约在讲经台岭西山坡边木桥胡家村一口池塘钓鱼。贪吃的鱼没有好下场。黄庭坚频频得手。苏东坡许久钓上第一条鱼后,又掏出几枚铜钱掷于池中,可是钓了半天,仍然钓不上第二条。而黄庭坚已钓了半篓。苏东坡起身正想收裘时,被黄坚察觉。黄庭坚触景生情,出口吟出一首打油诗安慰东坡:“八尺丝线垂水中,一个钓起一个空,凡鱼不见虬髯客,尊驾只能钓蛟龙。东坡听罢哈哈大笑,心里的灰心立即消散,笑后也接上两句:“大鱼小鱼如贪食,做菜下酒入肚中。后来这个池塘中长出了一种水草,草上开出了朵朵小黄花,花的形状是圆圆的,中间有花蕊,恰似铜钱。人们说,是苏东坡掷到水中的铜钱变成了花,就把这种花叫金钱花,这个池塘也叫金钱池。金钱池位于讲经台岭西山坡边木桥胡家村,如今的钓鱼台还清晰可见。

 

梅家古道

(朝代未知)王在文

梅家古道誉年年,青石路长通远天。

木叶兔毫称上品,车装马载到江边。

香樟树下棋盘活,东固山前癸祀虔。

窑火长传喧古道,车铃马啸逼云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