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改变命运——从幼儿习惯培养谈起

标签:
好习惯幼儿命运流感招者杂谈 |
http://s12/middle/416e93e1x81d6b5a83b2b&690
昆明世博园
http://s16/middle/416e93e1x81d6b7f18def&690
世博园—彩云南
这个春天,春城昆明变成了“燥城”,天干物燥,人心躁动,似乎到处都要冒火了。
抗旱,抗旱,节水!!!早就是云南的主旋律了。
如何把节水变成习惯,成为当下关注和谈论的热点。
习惯,习惯,为什么要培养习惯?
当SARS、禽流感、手口足病毒、甲流感横扫大地时,(甲流感从墨西哥西部开始,甲流病毒蔓延至全球各地,中招者里面年轻人尤其多。世卫组织估计,全球可能会有30亿人被感染。)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培养卫生习惯,隔离病毒于千里之外。习惯一时变得很重要、很必须,习惯能保住健康,习惯还能保住性命。
为何只有重大疫情和重大灾害降临时,我们才想起习惯呢?平时都干什么去了,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生物没有什么两样,喜好舒适、闲散、自由。危机不来不会重视或是重视不够。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种防患未然的心理和意识是一种生存的技能与本领,他来源于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领悟,如果没有生存的智慧和现实的思考,人是不是给自己套上自我束缚的枷锁。
天干旱了,我们需要节约用水,那么不干旱时是不是可以随意浪费?答案当然不是。所以一种习惯的养成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说白了就是一种执着与坚持,没有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能成为一种习惯吗?不可能。
如何养成好习惯?近期感受尤为深刻。小儿3月份刚上幼儿园,每天入园是极其的不情愿、不舒服,每天都要斗智斗勇才能把他送进幼儿园。对于一个松散、自由、享受优待的幼儿来说,要他适应规律的生活,接受大人们自以为可以培养幼儿“好习惯”的安排,肯定一百个不愿意。
人之初,性本善。人们都怀着美好的向往为子女设计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苦心调教来从善如流,树人成才。我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有时,效果相去甚远,真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一大堆所谓益智的书籍玩具分分钟就变成垃圾,有些东西儿子甚至看都不一眼。
教育家告诫,对孩子的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将来要成气候没多大可能。曾经看过一本书《命好不如习惯好》,当时对作者的观点有几分抵触,现在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和原委。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个人情和关系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步履艰辛,没有父辈的厚实基础和庇护,自己打拼就得有蜗牛的耐心与黄牛的韧性,要有做人与做事的坚持与执着——那就是一种比别人好的习惯的养成:别人没有你有,别人有你却更好的习惯。
好习惯铸就成功,社会现实生活不乏例证。
疫病来临,好习惯能健康保命。机会到来,好习惯能改变命运。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小儿上幼儿园的目的就一个: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别不他图。
若有其他突出表现,生活就时常有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