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要有一次壮游
(2011-04-19 11:00:18)
标签:
欧洲宋体壮游英国教育部专有名词杂谈 |
分类: 行万里路 |
有一种旅行,方法很贫穷,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种旅行,西方从16世纪末传承至今;中国却已失落数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壮遊。培养独自「闯」的能力,才能开创个人与国家的竞争力。
不仅深入自然 更深入民间
其实,趁青年时云游四方自古有之。当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壮游”。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点: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要经过规划,以高度的意志力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要深入民间,去体验世界之大。
这个名词源自唐朝,那是一个壮游的时代。
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诗圣杜甫也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也因为这首诗太有名,留下“壮游”
一词。
壮游:欧洲精英的成年礼
16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学业结束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陆城市进行壮游。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这场旅行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场摆脱了父母束缚又兴味盎然的文化盛宴。
如今,壮游也仍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据英国教育部的报告,英国目前有20万~25万介于16~2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处于“间隔年”当中。
英国教育部的报告认为:“空当年”可增加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
裁政权的革命家。他要不是在医学院四年级时,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9
个月、穿越5个国家的万里壮游,日后可能只是一个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医生。
环游半个地球之后,在中国呆过多年,完成旅游文学著作《甲骨文》的作者美国人何伟认为,若是有更多美国人曾在世界各地壮游,“了解那块地方的历史、文化,那么今天就不会发动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他指出,有壮游传统的欧洲,比美国更接受联合国这种国际组织,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识。
确实,每个人一生中,都值得进行一次壮游,不管你有没有钱。
引用电影明星约翰·巴里莫尔的话:“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
该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去壮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