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美汉通:浙东乡土菜有点赞

(2014-11-17 14:39:51)
标签:

浙东

乡土菜

点赞

分类: 〓人文美食〓

最鲜最土最野也最乡愁

食美汉通:浙东乡土菜有点赞

 

食美汉通,以上海汉通宾馆盛装开业为契机,转型至低调奢华与大众消费,在力推宁波乡土海味同时,引入浙东乡土菜肴,食客“吃”情很高,人气颇旺。

浙东乡土菜,深为食评家周作人的赏识。周氏写浙东美食能于不重要的题材之中写出重要的事物来。在他很是近情的园地之中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他从在北京总买不到“好吃的点心”谈起,说及如何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等人生话题,以为“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汤,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艺术的生活,“在现世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他嗜好浙东的筵席,特别是十二会饯与十大碗头。这些皆是由浙东乡土菜肴配伍而成。譬如,浙东“十碗头”,荤菜有三鲜什锦、扣肉、煎鱼或醋溜鱼、扣鸡或白鸡、烩金钩等;“素菜方面有用豆腐皮做的素鸡,香菇剪成长条做羹名素白鳝,千张(百页)内卷入笋、干丝、香菇等物,名曰素蛏子,以及炖豆腐,味道都不在荤菜之下”。这道“素蛏子”仿其形,取其意,“千张切成宽约寸余,放上笋丝、香菇丝、豆腐干丝、金针菜,卷成筒状,露出两头,中间缚以箬壳丝,卷筒略宜瘦长以像蛏子”。这是非常典型的象形菜,味道又可口。又譬如,马兰头拌香干,周作人喜好。他在《故乡的野菜》中这样写道:“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美食家推崇怕是因为有山野美味,也兴许是出于乡愁之致。这道菜汉通做得特地道,选取鲜嫩的马兰头,在沸水中汆至断生,放入冷开水中洗去涩味,切细、加精盐、味精、麻油与香干,拌匀而成。至于荠菜包春卷、凉拌荠菜和荠菜炒年糕三色,那更是浙东春菜的三绝,春之端倪,就绽放其间。再譬如,藕脯这道甜品,用泥藕、荸荠、红枣等烧煮而成。大块的、褐红色的、甘香鲜糯,鲜甜味长。周作人在其《藕的吃法》中写道:“藕脯纯是家常吃食,做法简单,也最实惠耐吃。”自然“是熟吃觉得好。”

汉通是治馔宁波菜为主的。宁波菜的根基是浙东饮食文化。浙东乡土菜肴接地气,乡味土味十足,似当融入与吸纳。加之以时下综合乃中式餐饮发展的一大趋势,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似有两条路可寻:要么将特色进行到底,要么将综合转玩极致。汉通宁波菜追求综合,并且将综合玩到极致的境界,其接纳浙东乡土菜,此乃必走的一步。向乡村土味野味、民间美食学习,在原料搭配上出新,在烹饪工艺上出新,在盛器出品上出新,开发符合当今饮饌发展的新菜。——应该是食美汉通的新走向,亦是目下菜式革新的行进目标。这次推导的近二十道浙东乡土菜饌,即是尝试(有的还在试烹中)。

昔日汉通宁波菜的家常小品,点菜率竟是出奇的高。原因是汉通家常菜原料虽平常却又妙在家常。此话怎讲?汉通能做甬帮大菜,甚而整套筵席,然做起家常小品,其每道菜品背后的精工,切、剁、片、拆、腌、炒、炸……花掉一把把心机和时间,把鲜、嫩、滑、爽乃至鲜咸玩弄股掌之中。汉通大厨以刀章精巧、厨艺细致而闻名。单单其吃鱼的割烹之法便有几十种:其中如全食、片食、剁食、生食、酿食和腌食等。一般人以为那只是菜型品相上卖乖,其实不然,只要细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家常小品同样秉承汉通菜的最大卖点花功夫,是百分之百的功夫菜。汉通的极普通的菜,如油头腐烤肉、萝卜笃排骨,也深受食客青睐,其实这菜是汉通包饭师傅做的。别以为包饭师傅只是承包员工膳食的,但却有高超的厨艺,尤擅长做家常菜式。汉通包饭师傅特擅长家常小品,你叫他清炒鳝糊,其法甬派,上置葱花,再烧热油,葱香扑鼻,食之大快朵颐。有人云,甬上良友饭店一品鳝鱼羹很可口,笔者品尝过,确脍炙人口,可以和汉通包饭师傅清炒鳝糊媲美。然汉通员工食堂级师傅与菜馆大厨持平,它意味着什么,不点自明。故尔一位澳洲的食客吃了汉通家常菜后,深有感叹地对笔者说,吃了汉通菜,我才明白,西餐和中餐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西餐就好像是十几岁的少年在拿烹饪来做游戏,很认真,但是想法单纯、很稚嫩;而中餐则像老人的手笔,老道、深奥,而且是含而不露或是秘而不宣的做派。比方说,西餐的食品往往是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象汉堡包或比萨饼,而中餐就常常是全盘混作了一团,至少也得是个里外包围的结构。汉通家常菜显然是厨林高手做的,大勺的“当当”声里尽现英雄本色。OK!

如今做浙东乡土菜也是如此用功夫。

汉通做浙东乡土菜肴,其深层由因,还在于弘扬浙东食俗乃至饮食文化,因为它是宁波菜的根与魂。民间食俗在融合人际关系方面似有突出的作用。譬如寻根心理和恋乡情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社会心态,它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以至海峡两岸的感情交流。而对区域食俗的执着追求,正是这种心理的形成机制之一,它像“乡音未改鬓毛衰”一样根深蒂固,而且随着个体的居所迁徙和地位升沉而变得更为强烈,日常生活中的异地食俗,会变成无法忍受的刺激。此时,琐碎的饮食习惯就与国家、民族、家乡、亲人融合在一起,其含义就远远地超越了食俗的范畴。浙东许多移居他乡的人士,包括海外游子与定居台湾的同胞,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故乡食俗,下意识中就潜存着一触即发的回归心理和乡土意识。曾有位周钧源先生,撰文表达对宁波咸菜的魂牵梦绕的怀恋,最后竟促使他在台湾气候条件下进行制作家乡咸菜的试验,还总结出一套制作工艺、应用工具、满怀喜悦地推荐给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友人。这种口味定势还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升华,成为某种寄托的表达形式,鲁迅就有过这种体验:“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记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他的胞弟周作人更是如此。他在《故乡的糕干》中饶有兴趣援引了鲁迅的这段话,藉以寄托乡愁。这种作用,甚而可以扩大到对外关系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就注意到了保存在日本人日常饮食习惯中的中国浙东食俗。例如日本的“味噌汁”与浙东“干菜汤”、“味噌”与“豆瓣酱”、“牛蒡独活”与“芦笋”等都是中日对应的食品,其制法和风味,一如浙东。再如日本大德寺的“纳豆”,就是我们的“咸豆鼓”,“泽庵渍”就是黄土萝卜,“寿丝”就是中国古代“鱼鲊”,其中鱼鲊的制法,还可以从《齐民要术》中找到。更不用说两国在食用工具上的一致。“甬俗”与“和俗”的这种联系,不仅对研究中日民间的交往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宁波菜是由浙东数千年民间食俗熔炼升华而成的美食结晶。宁波菜系酒楼菜馆在餐饮业的竞争中,只要能从地域食俗文化着眼去不断开拓,就能左右逢源,就能不断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消费群体,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汉通正在向食客提供“甬上人家”的体验环境,而那多种多样的烹饪技法加工的海鲜品种,其中特别是醉制、糟制、干制、风制、腌制、酱制、臭制的乡土精品,能从材料上、制法上,吊起那些有浙东口味定势的顾客的胃口。如今又尤以浙东乡土菜媚客。这一切,使根在宁波的上海人,趋之若鹜地、呼朋唤友前来享受,当是很自然的事。而且,这呼朋唤友的动人场境,还会吸引平时爱吃其他菜系的食客,因猎奇而前来尝个究竟,从而一尝而终不可止。因为,饮食文化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是地方的,才是中国的,特色是经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之所在。(朱惠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