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味道宁波两题

(2014-08-28 09:37:12)
标签:

味道宁波

分类: 〓人文美食〓

味道宁波两题

朱惠民

 

一 椒盐虾潺与弹涂片

日前,在汉通大酒店用膳,席上有一盘椒盐虾潺,颇合胃口,此味咸淡得宜,鲜香合一,酥糯可口,令我辈大众吃客很觉满意。

目前餐饮业遭遇“倒春寒”,这也倒逼店家在经营菜品上用了功夫。但并不是家家如此,前不久到南塘一家老字号,吃团购菜,并不满意。四五道菜,味近嚼蜡,令人发誓再不上网团购。看来,酒店要媚客还得在菜品上做文章,就拿虾潺一味言,要做得好,其烹制用心是关键一着。虾潺很便宜,宁波人很喜爱它,举两首诗为证:(一)槎头缩颈如枫叶,船尾铺银有带丝。美味更夸秋八月,千条虾潺网来时。(二)白如嫩玉软如锦,张口红唇味倍鲜。读到将军九骏颂,食单曾否入新编。其所以爱,则取其鲜,家常食之,红烧,或吞豆腐为常见,工艺复杂点,则要进酒店吃诸如椒盐的了。或挂糊油炸后浇上茄汁,成茄汁虾潺,吃口别是一方。又如,配以葱姜、火腿丁、鸡丁,也可煮为羹馔。此味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游乍浦,在海滨菜馆尝过,他掀髯笑道:“美哉!美哉!再来一碗。”

由此而想到另一种弹涂鱼也可做成美味,欲以飨客。宁波滩涂上多的是此鱼,俗名“弹鳠”,又名“跳鱼”或“跳跳鱼”。阿拉通常的吃法是放笋丝、姜丝煮,十分清鲜。

据说,福建人习称之“泥猴”,称名颇动人——弹鳠生活于滩涂烂泥中,行动如猴般灵活。《海物异名记》则把它倒写成“猴泥”;弹涂登物捷若猴然,故名猴泥。闽菜一味“乌龙钻白玉”,就用了弹涂鱼随水温增高自动钻入豆腐而成,很是美味。宁波传统菜肴中有一味弹涂片颇知名。上世纪五十年代甬城隍庙美食盛会上,风行一时,被编入《名菜目录》。七十年代《中国菜谱》浙江卷也入选此菜,其原料与做法如下:

原料:弹涂鱼一斤二两、熟火腿片三钱、熟竹笋片二两、水发香菇五钱、葱末一钱、姜末一钱、猪肉汤二两、绍酒五钱、精盐、味精、湿淀粉、熟猪油。

制法:1、把弹涂用沸水烫一下,待嘴张开时捞起,倒入冷水锅中。用大拇指甲沿弹涂背骨掐去头和大骨,取两爿净肉,再把腹部肉中的黑膜轻轻刮去,洗净。2、炒锅在火上加热,下油五钱,放入葱,姜末爆至有香时,即将弹涂片下锅,烹入酒、加盐,再将笋片、火腿片、香菇片和肉汤下锅烧沸,放入味精,用湿淀粉调稀勾芡,淋上熟猪油一两,转动炒锅,装盘即成。

特点:此菜鱼肉饱满,质地细嫩,配以火腿,竹笋爆炒,黑白红绿四色鲜明,汁浓味鲜。

此味甬帮经典名肴店家不妨可以烹制,老吃客对此情有独钟。古云“守正出新”,经典传承是出新的基础,传承不力,很难创新。须知,老吃客对于菜品的追求是很高级的,因为自掏钱包。不像前阵子舌尖腐败,吃什么都不讲“性价比”。

 

二 味道的记忆

我在汉通做顾问已有十几年了,吃过好菜无数。回味起来有几色菜是毕生难以忘却的,譬如中央会馆开业时的水晶虾仁和鲍汁萝卜,新汉通开业时的龙虾菜与中华鲟。又如,海鲜城的酱膏蟹、干烧鱼头煲与老汉通的奉芋骨羹。这些菜都是大厨极为用心治饌的,色香味形俱佳。它经得起回味,宛如专事回味的美食好书一样。梁实秋的经典著作《雅舍谈吃》,满纸“往事如烟如柳絮”,作者满怀的乡愁化为满嘴的馋痨。书中提及的食物凡58种,每每忆起便令人神往。这“纸上料理”其所以动人,也是因为人天性好回味,尤其是对于美食。台湾唐鲁孙的《天下味》系列,北京赵珩的《老饕漫笔》,皆有一种“甜蜜忧伤”的出汁。满纸扑腾着并碉瞅着的,都是作者嘴里淡出来的鸟。这是美食家沈宏非说的。沈爷一直写吃,与读者分享美食。今年过春节时,他将文字进化成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吃”,借淘宝的渠道,开起一家“沈爷的宝贝”的店,销售醉蟹、腊肠,这腊肠其实是颇有肉感的、爆酱的、东莞的小肉弹,它成了抢手货、上线48小时,500包便哄抢一空,生意好得很。这是因为“纸上料理”与实物美食结合在一起了,它似乎更能唤起吃货们的回味。

味道的回味诚是一种生命的记忆,此可见,味道这玩意儿是有顽强而准确的记忆的,这种记忆似不是先天生成,它是后天养成的。它常与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的生长环境、生活状态、地域特点、人事亲情联系在一起。至少我是这样的。我能忆起童年时,偷吃外祖母床头箱里的溪口苔菜千层饼的快乐,那是老年人的吃食,酥酥的,“甜咸味儿混在一起,吃起来很上瘾”,自然也是童稚的我所喜爱的。别看这小饼,它可是得到美食家赵珩的推崇的。《老饕漫笔》云,宁波苔条饼虽是其貌不扬的食品,却很好吃。苔条有烙、烤两种,但都是把苔条末抹在饼的一面,而不是做馅。烤出来的苔条饼有点儿像饼干,下面的饼是甜味儿的,上面的苔条是咸味儿的,入口一嚼,甜咸味儿混在一起,吃起来很上瘾。苔条饼的上品即是(奉化)溪口千层饼,还有汉通的苔菜酥饼。这是要告诉赵珩先生的。年少时,我的外祖父携我去缸鸭狗吃猪油汤团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还能记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与父母及弟妹逛甬城隍庙首届宁波名菜名点展览会的情景。郡庙居中的戏台,绕罗结顶,工艺极为精致。从戏台倒眺两侧 看台折锦栏杆,构饰雅致。这些我都无意观赏,而眼珠直盯花花色色的吃食,个中别具风味的郡庙梨膏糖,我记得化不了几分钱就能吃上几块。直至今天,我仍会寻觅儿时梨膏糖的甜蜜,以至于在中山广场角落里的冷摊上买到时,着实叫人兴奋了几天。我细细地感觉其质地、嗅吸其芬香,再用舌头将之翻转腾挪,然后慢慢含着,细细地品味。我也记得某年春节,我在甬上张氏(牙科)名医府上作客,一味新风鳗鲞,是一生中吃过鳗鲞最好吃的,这是美食家家宴里才有的。“味觉始终是一种亲密的感官,味道始终是一个考验或测试。有胃口的人,通常是那些以强烈的个人方式赞美生活的人,他们发现生活中既有奇妙壮丽,也有平淡乏味”。美国作家戴安娜·艾克曼所著的《感觉的自然史》里的这段话,我深以为然。

                  (作者系宁波汉通餐饮发展有限公司顾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