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林谈吃与宁波情缘

(2011-03-01 10:52:48)
标签:

谷林

谈吃

宁波

分类: 〓人文美食〓

http://s9/middle/4164e640g9d62da4d7518&690

谷林谈吃与宁波情缘

                                朱惠民

知名文化老人谷林,原名劳祖德,宁波市鄞州区人。被读书界誉为“纯粹的文人,真正的文人”。先生虽寓居北京四十余年,却乡音未改,一口宁波话,他很想念宁波的故园,但并不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生死离别那般巅峰级的感情。然而,他对宁波的乡情还是有迹可寻的,晚年写文章满盈宁波情结灼然可见。《上水船集》之书名便是由宁波话缀成。谷林说,上水船乃吾乡俗语,意谓虽费力气,终究寸迟尺滞,不能速达也。盖喻作者之拙纯而已。此意在《情趣·知识·襟怀》题记中表述的很清晰:“我文思迟钝,每感手不应心。时欲曲尽胸臆,求安一字,竟也有过‘旬月踌躇’的苦辛,此所谓“上水船”也。自然没有容与中流之乐,而打桨摇橹则是加倍的费劲。这倒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吗?这倒是颇有分量的运动。积渐遂以为亦生命之所寄,尽管气喘吁吁,而居然龟蹀牛步,蝺蝺不已了。”据说《情趣》小书,作者曾拟题作“上水船集”,出版社怕影响销路,因改现题,然谷林以为“实不得体”。“上水船”之语,当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但也折射出作者为文之精益求精的努力——先生文章发表后每有修改,或重新誊抄,或改在自存剪报上便是佐证。笔者以为,此宁波话语,实为乡情所致。谷林20岁离乡,外出游食。童年至少年在宁波度过,家乡的上坟船,他是记忆犹“深”的:三月清明上坟,在宁波多是坐船前往祭礼,或顺风或逆风,有一回坐下水船,有一回则得坐上水船,这是确定无疑的。逆风时的上水船,其船工要格外努力打桨摇橹,少年的谷林无意于“上坟船里看姣姣”,则目击着船工的艰辛,晚年遂有此绝妙的联想。谷林对《儿童杂事诗笺释》中的甲之八画“上坟船”,无篷,一人摇橹,四人挤坐一舱,颇有疑惑,指出“与笺释中杂引周作人散文所曾描叙的情况迥异”,可见对浙东“上水船”记忆之深。

谷林啖吃中,总免不了扯上宁波吃食,如一种名叫茯苓糕的,他函告编《知堂谈吃》的编者钟叔河说:“我所见过的茯苓糕,是一种用茯苓泥做馅的潮糕,每块约一寸见方,四边露馅,正面加盖红字印记,如“大同”、“大有”、“大吉”。潮糕云者,即此糕要吃新鲜,保持一定的潮润度,制成后上覆湿布,一上午即售完,但又是凉的,为夏令食品也。但是现今还有不有这样的糕卖呢?这我就不得而知了。”茯苓糕是宁波糕糕团,过去大同、大有做的总打上牌记,谷林记得十分真切。宁波的老字号大同、大有吃食招牌响当当,在谷林年少时烙下的印痕是很深的。特别是大同大有的纸包——如长包“红对包”很有特色:摊开一张牛皮纸,对折、斜角折,几下就变成了有棱有角的“对包”,再贴上一张这样的红纸、最后用粗绳系一个蝴蝶结。这种传统包装透气又环保,吃食储藏一段时间也不会变质。

谷林读《唐鲁孙谈吃》时颇多称许,说:他(唐鲁孙)的所见、所闻、所传闻,琐琐道来,楚楚有致,折射着旧时代光照的藻思才情,果然其味在酸咸之外。谷林赞同唐公的美食必用美器衬托之说。但谷林对过分雕琢的“工艺菜”却有微辞:工艺菜綦组刻画,归根到底,实在费而不惠。他又说,丰泽园的这盘糟蒸鸭肝则是讲究刀法和装盘技巧,自然必得经历一番锻炼的硬功,却确是疱厨的本分。说得多么辩证。

谷林在《五黄和十二红》的随笔中,介绍宁波人过端午节的食俗,说浙东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黄鱼)、黄瓜、黄梅子、雄黄烧酒。筵席“双五十二红”更浸透着浙东食俗,即悉属浙东家常菜目,酒水除了雄黄酒,还喝状元红,女儿红。活脱脱像是一位宁波老乡在说宁波食事。

宁波人过元宵节,时兴提灯照蛇虫,对此谷林有段精彩的描述:“小儿所嬉花灯,用篾扎成,外糊红绿纸,中点小灯,有荷花灯、兔灯、鸡灯诸名目,各肖形状。正月十四夜照蛇虫,两小儿一提花灯,一执被笏(晾棉絮时拍打用,藤条制),歌云:“十四夜,照蛇虫;蛇虫有,把打杀;蛇虫没,把踏杀;呵叱呵叱,赶到茅山吃草去”。结末一句“赶到茅山吃草去”的茅山特精彩,既虚指茅草山,又实指鄞县的茅山,说不定谷林可能是鄞州区茅山乡人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