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 说 螃 蟹

(2010-12-13 18:32:29)
标签:

沈括

中国

横行将军

螃蟹

《梦溪笔谈》

美食

分类: 〓人文美食〓

横 说 螃 蟹

 

又是“横行将军”大行其道的时日,酒店、菜场、超市、沿街的马路游击队们,全都卯足了劲,准备着掀开蟹斗,大大的挖上一桶金。于是,有宣扬食蟹之种种妙趣的,有标榜为某某湖正宗的,有教授如何烹制为最美味的等等等等,务必造就大伙无蟹不欢的最高境界。对此,老饕自然是前赴后继,极力追捧,把一壶老酒,持半个蟹钳,虽然不似东晋毕卓“便足一生矣”,但也够唱上一句“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的。

翻开各美食大家的著作,几乎没有谁能忘了给这个“横行将军”着点笔墨。从《周礼》中记载的“蟹胥”(即蟹酱)到陆龟蒙的《蟹志》、高似孙的《蟹略》,更不必说众多未被历史记录的民间评说,蟹在中国饮食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么,蟹这个东西,是怎么爬上中国人的餐桌的呢?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这话妙绝,不但说明了人类尝试陌生事物的勇气,也可看出,螃蟹这东西长得确实不太雅观,不但形状恐怖,还要用大钳子夹人手指。《梦溪笔谈》里曾记载:关中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螃蟹,被生了病虐的乡人借了去,挂在门上,用来恐吓虐鬼,不让它进门。因为古代人认为不认识的东西都是可怕的,可以用来驱鬼,更何况螃蟹又如此尊容。于是沈括戏谑它是:“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当初沈括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可曾想过,这个“鬼亦不识”的玩意儿,如今竟能火透餐桌,引不数食客竞掏腰包!不过同样是八个爪子,蜘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有种说法是既然螃蟹有英雄去尝试,同样蜘蛛也应该有“馋痨”的先民吃过,不过肯定是滋味不好,所以一直都只有结网捕虫吃的份。对较之下,可见螃蟹当红也是因为人家是实力派,不是长了八只脚就能糊弄住人的!

最近拜读了汪曾祺父子的饮食美文,发现和文学大家的老子比起来,儿子的文章似乎更有可看性,风趣中不乏严谨,较真时不失幽默,对历史,对饮食,汪朗先生的观点独树一帜,于谈笑中解读或歪批了“饮食文化”。其中说到螃蟹,汪先生提到的观点,令人比较信服。他说:“中国人最初吃螃蟹,应该出于憎恨。”因为在中国食蟹之风最盛的江浙一带也正是种植水稻的最早(这一点河姆渡的稻粒早已明证了)地区,而螃蟹又钟情于稻子,直到元朝,江苏一带还有“蟹厄”的记载:“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螃蟹像蝗虫,真是令人惊异的现象,如果放在今天,不晓得有多少食客笑歪了嘴。这倒是令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某个湖,引进了澳洲龙虾来养殖,后来不知怎么的,龙虾泛滥成灾,吃尽了湖中的水草,把其他鱼虾都快给挤兑没了。当时屏幕上还出现了一只只麻袋鼓鼓囊囊的装着小龙虾的画面,这东西要是在宁波的酒店,就是龙虾仔,比大龙虾可还要珍贵几分呢,没想到那边竟因为没处安置,伤了人的脑筋,可见老话说“过犹不及”真是至理。话再说回来,我们的祖宗们因为螃蟹伤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它的憎恨也就可想而知,这恨到极点,便会欲食之而后快了。谁知这一吃,哎,味道还真不坏啊,竟一吃吃了千年,后人还靠这个原来的祸害鼓了钱袋或饱了口福,简直可以为它歌功颂德了。

有言道: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不过据本人预测,只要中国人的嘴还在,这将军肯定还得继续“横行“下去。不信?走着瞧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