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的宁波海鲜
袁枚著的《随园食单》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其中记有四样宁波菜,均是海鲜,三样放在海鲜单里,一样放在水族无鳞单里。四样海鲜在宁波的海鲜里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但袁子才特指是产于宁波,不妨说说。

在海鲜单里首先提到了海蝘,“海蝘,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作小菜亦可。”海蝘就是海蜒,也称“海艳”、“海咸”,还有个雅名叫丁香鱼。海蜒喜光怕惊,渔人候夜以灯光诱捕之。有诗这样写:“不用虾捞不用钩,生成半寸狎浮沤。灯光射处丁沽集,取尽鱼儿万万头”。就是说渔人捕海蜒的。李邺嗣、全祖望都有作品赞美它,全翁诗云:“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海蜒主要产于象山,并以渔山列岛所产海蜒质量最佳,故称渔山海蜒,名气很响。
第二提到了江瑶柱,“江瑶柱出宁波,治法与蚶蛏同。其鲜脆在柱,故剖壳时多弃少取。”在《宝庆四明志》里《叙产》中就有关于江瑶柱的记载“江珧,以柱为珍,东坡有《江珧传》。一种小者曰沙珧。”“珧”“瑶”同音,珧解释为蚌、蛤的甲壳,古人用做弓、刀等上的装饰物,瑶自然是美玉,江珧是一种海蚌,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生活于海边泥沙中。“江珧柱”,就是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晾干后是为干贝,吃起来味醇、无渣、爽口,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上说:“明州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明州,就是宁波。

袁枚提到了蛎黄,“蛎黄生石上。壳与石子胶粘不分。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一名鬼眼。乐清、奉化两县土产,别地所无”。袁枚说只有乐清、奉化两县土产,其实象山也有。鲜牡蛎肉青白色,质地柔软细嫩。欧洲人称牡蛎是“海洋的玛娜”(即上帝赐予的珍贵之物),“海洋的牛奶”,古罗马人把它誉为“海上美味——圣鱼”,日本人则称其为“根之源”“海鲜之超米”,它是惟一能够生吃的贝类。
袁枚在水族无鳞单上还提及一样就是蚶,“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起则肉枯。蚶出奉化县,品在蛼螯、蛤蜊之上。”一提到宁波的蚶,就会自然想到奉蚶。而且宁波人食蚶的历史很悠久,从近年来挖掘的古墓里,都有蚶作陪葬的。袁枚也提及蚶出奉化县,宁波历代地方志均有对蚶的记载,或详或简。(作者:周东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