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与“干菜扣肉”
http://image.poco.cn/mypoco/myphoto/20070819/3827111220070819162506065_640.jpg
我不是大嘴吃遍天下的美食家,闲时却也喜欢品尝菜肴。然而无论吃过多么高档的佳肴,无论舌苔的味蕾怎么刁怪,我都忘不了那一味乡土菜,一想到就感觉口水满溢,它的名字叫“干菜扣肉”。这道菜是我儿童时节最心仪的菜肴;现在吃着总带有记忆的味道。对这道菜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不只有关童年的斑斓色彩,更重要的是,这道菜与一个人有关,而那个人又是我所仰慕、敬重的。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光照千秋的思想鸿儒,在更朝换代的风云际会间跌荡不羁,武装抗清失败后,隐居于山林,潜心著述,一生著作等身。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无论为人还是治学,黄宗羲当是世人楷模。
黄宗羲隐居余姚陆埠化安山后,日子过得比较清贫,除了著书立说、讲学传理之外,还稍事农事,种瓜栽豆,常常在龙虎草堂周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颇有陶渊明田园生活的风采。黄宗羲在世将近8
0年,在古代,年逾古稀算是寿星了。如此长寿,也得益于黄宗羲贤哲的养生之道。黄宗羲喜欢吃素食,青菜、萝卜及干笋汤在他看来是很好的佐菜。黄宗羲还喜欢吃一样荤菜,那就是余姚的特色菜肴“干菜扣肉”。“干菜扣肉”,这道菜乡土气息浓郁,在余姚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妇孺皆知。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黄宗羲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兵败返回故里。那日阴雨迷蒙,路途泥泞,黄宗羲衣衫褴褛身心疲惫,举目满是悲伤图景。身后零乱脚印似是留下了一路无奈的叹息。经过余姚城邑,继续往南行走,他的目的地就是陆埠化安山,归心似箭。家乡的气息在散发,对他是一种深情的召唤——就要濯洗那清澈的剡溪水了,就要凝望那碧绿青翠的竹林了,就要问候那久违的山民村叟了。这些对于刚刚兵败受挫的黄宗羲是一种安慰。临近化安山山脚一个叫十五岙的小山村,农家茅舍炊烟袅袅,祥和平静,黄宗羲的内心有了几许温暖。时至傍晚,饥肠漉漉。路经农舍,便闻见了干菜与食肉熟透后的四溢浓香。
农舍的山民一见路过的贤士黄宗羲,面目憔悴,就将他邀进屋内,共进晚餐。山民把最好的菜肴“干菜扣肉”让给黄宗羲,黄宗羲谦让不过,同时也被“干菜扣肉”的色、香所诱惑。餐桌上的“干菜扣肉”,色泽润亮。肉鲜美肥厚,一片片齐整、柔软,下面是黑颜色的干菜,饱含肉块渗透下来的油汁,蒸熟后的香气弥漫茅舍,刺激着黄宗羲的口腔与胃部。黄宗羲用筷子夹起一片肉,再放上干菜,然后在菜上盖一片肉,放进嘴里细嚼慢咽,齿颊留香,一点也不觉油腻。这道菜,荤与素两者共存,不腻口也不素淡,口感很好。一碗满满的“干菜扣肉”,全由黄宗羲一人吃了。山民看着黄宗羲吃得这么满意,也很开心。饭后,黄宗羲起身告辞,再三言谢。同时,将随身的一块玉佩留在餐桌上,当是感恩之情。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黄宗羲后来写了这首著名的《山居杂咏》。在如此清贫的日子里,“干菜扣肉”几乎是黄宗羲生活唯一的荤菜。在最失落的时候食用了“干菜扣肉”,留给了他最温馨的记忆。就是从那一碗“干菜扣肉”开始,黄宗羲开始隐居于化安山,建了龙虎草堂,潜心著书立说、收徒授业,开启了人生的崭新阶段,开创“浙东史学”派,创造学术上的辉煌。(作者:方其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