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美食〓 |
(一)
有一次,我们夜读李渔的《闲情偶寄》,其中饮馔部的薄薄几页,竟连着翻看了好几遍而难能释手,看到垂涎欲滴的时候,肚子居然也不争气地咕咕叫起来了。后来,又找来了清代大学者袁枚的《随园食单》,虽然仍是薄薄一本,但效果同样显豁,一口气读了下来,宛如吃一碗文化,从心底里赞美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起袁枚这位学者型美食家,他还是宁波籍人氏。他的故乡就在慈溪西乡祝家渡的水竹村。尽管后来寄籍钱塘与南京,但他的根仍在宁波的那片山山水水(以诗作证:“路过慈溪水竹村,祠堂一拜最消魂,不图刘阮归来早,人间已见七世孙。”四句短诗,凝聚着袁枚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因此,他的《随园食单》从烹饪材料、烹制方法,乃至食俗等方面,透视出宁波馔食文化的特色。食单中明指宁波食料的就有好多种,如:“海蜒,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这就是宁波菜:海蜒蒸蛋汤。又如:“江瑶柱出宁波,制法与蚶、蛏同。其鲜脆在柱,故剖壳时,多弃少取”。还有“蛎黄,生石子上。壳与石子胶粘不分。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关于蚶子,《食单》中特别指出:“蚶出奉化县,品在车螯、蛤蜊之上。”——这就是所谓奉蚶。奉蚶,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便列它为贡品。每年小寒节至正月,是奉蚶最肥美的季节。因贡蚶必须保持新鲜,所以自奉化海岸(今鲒埼)至长安城的飞马传递中,蚶使便要数度更迭,而为运送蚶子的“邮子”(驿卒)等,竟然超过一万人服役。这位被韩愈称为神武天子的宪宗皇帝,为吃奉蚶所付出的人力代价,竟然比杨贵妃吃荔枝还贵百倍。贡蚶指的是奉蚶,这有杨积芳《奉化贡蚶》诗为证:
长安东海一线牵,百驿罢疲贡“奉蚶”。
一骑黄尘天子笑,御厨捧出新海鲜。
《随园食单》说的蚶子显露着宁波人的吃法,即生泡为要。但怎么泡,就很有招法。泡得太生,剥不开,蚶肉粘在壳上,腥气,不好吃;泡得太熟了,自动开口,肉色发白,不见肉汁(血水),吃起来没鲜味,不可口。因此蚶子一定要泡得半生不熟才好吃,即袁枚说的热水喷之,半熟也。半熟的蚶子,两手稍用力就剥开,肉不粘壳,还带肉汁,肉质松脆鲜美,可口无比。
袁枚的《随园食单》各地大厨都在试烹和研发。宁波汉通也在试制《随园食单》甬菜筵席。据云,他们是受南北一家餐饮有限公司之研究启发的。《南北随园食单》披露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七道菜点。复古而又创新。在这点上,香港做得好。中环最著名的烧鹅酒家“镛记”,就曾推出“随园食单宴”。他们选取的小菜是:炸鳗、熏煨肉、鸡丁、马兰,主菜是:萝卜鱼翅、红煨海参、假蟹、蒋侍郎豆腐、童子脚鱼,点心是:颠不棱、裙带面和糖饼。
袁枚的《随园食单》字里行间渗透着浙东的食俗文化。浙东人讲究食料的选择。食单中皆有体现。如“油有荤素之别,不可丝毫有误”,“三月食鲥鱼,四月食芋艿”。“萝卜过时则心空”,“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等等。浙东特别是宁波人烹饪时十分重视火候的掌控。袁枚在食单中说:“烹鱼者,宁嫩毋老,嫩可加火候以补之,老则不能强之再嫩矣”。活现了宁波人煮鱼鲜的经验之谈。宁波人喜好鲜食的食俗,食单中也有所反映,如袁枚总结明府鳝羹美味原因说:“不过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二)
宁波菜是由浙东数千年民间食俗提炼而成的美食结晶,它以宁波海鲜为主要特色与价值,故今日提升为中国新菜系之列。
宁波海鲜菜肴的总体特色是:海鲜原料资源丰富,料理注重鲜活,烹调技艺上注重突出原料本味,尤常用“鲜咸合一”的配菜方法,将鲜活原料与海货干制品或腌制原料配在一起烹调,产生独特的复合味。成品菜肴以鲜为核心,擅长以咸提鲜,形成鲜咸合一的特色风味。
宁波海鲜菜历史悠久。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釜中的常见鱼、鳖、蚌及罐、盆、钵等陶器看,宁波先民已能进行简单的烹调。当时捕获最多的是水生动物,如鱼、鲨、鲸、蟹等均进入他们的食谱,其盘中餐中已有深海的真鲨等。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此即最早“黄鱼羹”之滥觞。迨至唐宋,诗文中多有涉及宁波海鲜的,有“鲵鱼”(类大黄鱼)、蛤蜊、车螯、淡菜、梭子蟹、奉蚶等。苏东坡《丁公默送蝤蛑》中有“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之句,赞美的正是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蟹生。明清时宁波海鲜菜名声大噪,袁枚《随园食单》就记有众多的宁波海鲜。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中也记有宁波产的淡白鲞等海味。笔记中又出现“雪菜大黄鱼”的记述。另外,《清稗类钞》中则记有宁波出产的“鱼肚”,并说“宁波人嗜腥味,皆海鲜”。由此可见,清末明初之时,宁波的海鲜菜已经相当闻名了。宁波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以后,更是促进了宁波海鲜菜肴的发展,多种以海鲜为料理烹制的名菜琳琅满目。因之造就了一批擅长烹制宁波海鲜菜的名厨名店。如状元楼等名扬四海。
宁波海鲜菜肴特色鲜明,风味别是一方。宁波海鲜菜味型的最大特点是以鲜为核心,强调鲜咸合一,菜味大多咸里带鲜,以鲜为主,以咸托鲜,突出其鲜。这鲜源于选用原料注重鲜活,烹调加工突出原汁原味,以及善用海鲜来提鲜增味。宁波海鲜菜烹制所用诸多手法之中,用盐调味最擅长,以其原料中的鲜味成份得以充分体现,使用配料又注意不压制主料本味。调味方式上讲究咸鲜合一,力求平和。从烹饪发展趋势看,复合型调味品将成为厨师菜品创新的一大灵感来源,运用诸多调味品增味,特别是用复合多种调味汁来增味,宁波海鲜原料定能在创新菜肴新品种中有所建树。如汉通治“扇贝粉丝”,功夫就在复合调味上。鲜贝洗净用盐、酒、柠檬汁、味精、生粉腌制5分钟;细粉是用姜蓉、蒜蓉、椒蓉、白糖、醋精、美味鲜、花生油等调料拌匀,蒸时放鲜贝。当然,蒸的时间很关键,时过长则“老韧”,过短则腥味。但调味不准,则淡而无味了。又如“汉通鱼头煲”,其主料是鱼头,佐料是一层垫底的原粒蒜头,配以各种调味品焗之,大蒜的“香”与鱼头的“腥”在味与味相克中,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味觉。举箸夹一块鱼肉,脍炙人口。含一粒金黄蒜头,芳溢齿颊。
宁波海鲜菜肴的最大特点是“鲜”,味鲜以外,尚包括原料新鲜度高,甚或很多原料是鲜活的。宁波海鲜产于东海,地处海滨的宁波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大小渔场遍布,四季轮番提供种类繁多的海产原料,这就从物质上保证了“鲜”的要求。宁波海鲜原料品种丰富。宁波海鲜营养价值高,随着营养和健康是饮食终极追求观念的普及,人们越来越看好海产品,并以此作为主要馔食,这也为宁波海鲜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波海鲜,品质上乘。如野生大黄鱼,质地细嫩,口感鲜爽,堪为逸品。著名美食家唐鲁孙,于1947年在台湾老正兴餐厅品尝宁波大黄鱼时说,他“发现此前在北方所吃黄鱼,远不及宁波大黄鱼细嫩滑美”。关于宁波蚶子,他又说:“据说,以宁波蚶子最为鲜嫩肥美。凡是宁波出产的蚶子,贝壳上的瓦楞,不多不少恰恰十八条,如果冒牌货,瓦楞条数,或多或少就不一定了”。如此海鲜名品,其市场身价也往往高于其它地区。宁波出产海鲜之外,又盛产山珍及农副产品,它为宁波海鲜菜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配料,使得宁波海鲜菜肴的菜式更为丰盛,其味型也更为多样。比如,“菜蕻节鲨鱼羹”,它选用净鲨鱼肉,配以油菜蕻节,再加春笋烩制之成。成菜后色泽绿白相间,鱼鲜菜嫩,食时口味极佳。这道宁波风味十足的初春时令菜,就得益于宁波海鲜与宁波时蔬主配料搭配在一起的烹调。
(三)
宁波传统十大名菜中,用野生黄鱼治馔的占了四席。想当年,宁波菜市场满摊都是金光闪闪的大小黄鱼,煞是好看。菜摊里叫卖的罐头厂留下的边角料——黄鱼头,成了寻常百姓餐桌上的“风景”。酒店调货非常容易。近年来随着野生黄鱼产量的锐减,宁波菜通过创新来寻找新的卖点,宁波新十佳菜应运而生。比如苔菜江白虾、苔香煎鲳鱼,曾风靡一时。但宁波人的嘴巴很吊,多吃也感到厌了。于是宁波菜之创新就成了宁波餐饮寻求发展的急在眉睫之举。宁波菜创新,我以为,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持特色中创新。因为特色乃菜肴之生命。离开特色与根基,菜的生命力是不长久的。诚如美食家、上海老报人唐振常先生所言:“旧帮而有新命。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变法创新,大本大源不能丢,墨守成规不可取”。比如,宁波菜治馔,很有宁波食俗之个性。烧菜谓之“靠”。此“靠”非通常之“烤”。“靠”是宁波独有的。汉语中表示烹调的词语四五十个中还没有它呢。 “靠”讲究的是火候的运用与把握。靠出来的菜品,浓厚入味,色重黄亮。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很有盛名的宁波女作家苏青说得好:“宁波菜中许多是靠的,靠肉、靠鸭、靠大头菜。无一不费时费柴火,但功夫烧足的东西毕竟是入口即融的,不必费力咀嚼,故老年人爱吃。”她又说,“靠肉则非文火不可”。你看,她对于柴火的把握,活脱像是个厨林高手。
苏青诚是一位嗜好宁波菜的文人食家。她的一些关于宁波吃的话语非常精彩,从中亦折射出阿拉宁波人的饮食文化观。
对于吃,苏青“只喜欢宁波式的,什么是什么,不失其本味”。“原汁原味”乃宁波菜治馔的特色,苏青特别赞赏。她说:“在我们宁波,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这种鱼买回家去洗干净后,最好清蒸,除盐酒外,什么料理都用不着。”她最不赞成广东菜的烧法,这种类似十景氏东西吃起来滑腻腻的,哪里还分辨得出什么味道?这一看法,她在《吃与睡》里说了,又在《谈宁波人的吃》里再说,重复地说着,可见她对于宁波菜原色本味的执着。
苏青说:“我平日吃小菜,欢喜清炖或简单的炒烧。做小菜,第一东西要新鲜,与其买死鱼不如买新鲜青菜为佳。第二料理要新鲜,我爱用舟山洛泗油(时舟山隶属宁波)。至于料酒,我是毫不吝惜地请头号花雕来屈就的。”她啖青蟹时,蘸着的酱油也是舟山洛泗油,颜色不太浓而味带鲜。这是宁波人做派,苏青十分在行。
苏青喜欢吃家常便饭,说“那是温和的,合适的”。也爱在熟识的朋友家便餐,菜羹竹笋,乳腐咸蛋,吃得落胃,啖得舒服。她对菜馆子菜的横配竖搭颇为非议,说“这反会走失了它们原有的鲜味”。她知道清明前后吃蚕豆,还有春笋。这些都可不用借油的光,而味自然鲜美,清清爽爽。还有煮草紫也不用油,只须在滚水里一沸便捞起,拌上料理,又嫩又鲜的。她消夏时,喜欢吃清爽的菜,如“麻油盐拌豆腐”、“火腿丝拌绿豆芽”,“清蒸茄子”,吃着新鲜而清脆。并说茄子还是宁波的好,这都是典型宁波人的吃口。
作为宁波人的苏青,她的一系列吃食随笔,写的只是平淡的宁波人饮食生活,间或道些宁波人吃的门槛。所不同的是,苏青会写文章,特别是写那些脍炙人口的宁波吃食文章,文中透露着宁波人“略加讲究”的馔食文化观,是那样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