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祠胜景(90)

(2014-05-02 00:03:06)
标签:

太原

分类: 太原游记
因天子无戏言,周成王剪桐封弟姬叔虞于唐国,传至二代叔虞子夑时,把国名改作晋。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功德,在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建祠祭祀。以后晋祠历经了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得以改观。北齐文宣帝高洋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对晋祠再次进行了扩建。北宋的几代皇帝,为达到淡化唐叔虞、打破晋阳龙脉传承的目的,用政治手段迷惑人们,在晋祠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以名义上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给叔虞之母邑姜修建宏大圣母殿的手段,把祠区建筑改为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格局,将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移至中轴线侧旁,退处到了次要的位置,据当地考证者说法,圣母殿里的圣母像正是用赵祯继位之初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晋阳人刘娥为原型塑造的,由此可见北宋王朝的这些皇帝们每天脑子里净是捣鼓些什么玩意。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胜景(90)

    《晋祠之铭并序》为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撰书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现存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身尾盘绕,无空隙,特别雄丽。中间额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属飞白体,李世民以飞白体所书的碑额,传世者仅此九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署名。碑题、铭、序共一千二百字。

    晋祠之铭并序(唐.李世民)

    前篇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汾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干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若夫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刚和凤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以夫挺秀之质,而无居当之资。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
    后篇
    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以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泽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征,有逾于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昔有随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曜。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邦。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篆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录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于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酬,无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所歆。正空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于无穷。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德于金门,山灵受化于玄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于六幽,令誉光于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铭文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天降德,承文继武。启庆留名,剪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藩屏维宁,邦家攸序。
 传晖竹帛,降灵汾晋。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玄化潜流,洪恩遐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霄碧,霞帐晨丹。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泉涌湍萦,泻砌分庭。
 非搅可浊,非澄自清。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欤胜地,伟哉灵异。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探索.发现》:晋祠之谜。

             晋祠之谜(上)                       

  宋朝皇帝赵光义残暴地摧毁了晋阳城,同时又认真地重修了晋祠,但正殿中的主神却变成了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哪路神仙?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答案只能在晋祠中继续寻找。
  晋祠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距离现在一千多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却让研究晋祠的许多专家有些困惑。
  1953年,曾经对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进行过一次翻修,在这个过程中柴泽浚发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地基的砖头是咬合在一起的。
  但柴泽浚接着发现,虽然水面上的桥面和石梁的规格都是宋代的,但是水面下做支撑的柱子却不是宋代的做法。
  这说明鱼沼飞梁的修建要早于宋朝,宋朝时期有可能对它进行过重建,但只是更新了水面上的建筑,而没动水下的石柱。
  这一发现说明,虽然现存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但在这之前,这里应该就有更早期的建筑物存在,接下来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树皮已经皲裂斑驳,一看就历经沧桑,而且大概由于年头太久的原因,树干都已经倾斜了,但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它的名字叫龙柏。
  据程言生介绍,正殿与这棵倾斜的古柏相对称的南侧,也应该有一株同样的柏树,它的名字叫凤柏。
  但今天在正殿的南侧,凤柏已经不存在了,它生长的位置还留着,种了一棵很小的柏树作为替代。
  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是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同时期种植的,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那么,如果能够知道柏树的树龄,它也就能旁证正殿最早修建的年代。
  为了搞清龙柏的树龄,200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检测法来判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这棵树已经生长2600-290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然而,一旁却种植着周朝的柏树,树龄比大殿修建的时间早了一千多年,按照中国传统的修建祠堂同时种下松柏的习惯,显然,这两者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合理的解释应该这样的,古人按照习惯种下柏树的同时,也修建了祠堂,但祠堂在很多年后倒塌了,柏树并没有死亡,在原来祠堂的位置上,后人又修建了新的殿堂。
  那么,晋祠中和周柏同时修建的唐叔虞祠是什么时候被毁掉的呢?
  修建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当年唐叔虞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好,但唐叔虞死了若干年后,晋国政治上开始衰落了,朝中四位大臣——韩、赵、魏、智四卿的实力越来越强。
  这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骄横的智伯野心勃勃,一心想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智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也有一些计谋,他联合韩、魏两卿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家平分赵卿的领地。
  赵襄子被孤立,不敌三家的联合进攻,只好退守晋阳城。智伯决定引汾、晋两河的水灌入晋阳城,赵襄子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赵襄子急中生智,和韩、魏两卿秘密地联络,并对他们诉说利害:“一旦我赵襄子被灭掉,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定是你们韩、魏两家无疑。”韩、魏两卿于是与赵襄子歃血为盟,相约反攻智伯。
  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的军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
  在今天的晋祠中有一条水道,名字叫做智伯渠,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城时所挖的水道。
  自三家分晋之后,唐叔虞的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但纪念唐叔虞的晋祠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只不过现在的晋祠正殿中供奉的已经不是唐叔虞,而变成了圣母。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有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的匾额上写着——唐叔祠三个字。进入位于院落后面的大殿,就能看到坐在正位上的神像,这是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人。他正是唐叔虞,在传说中因桐叶而受封为唐国诸侯的人。
  这座唐叔祠位于圣母殿北侧,看上去仿佛就像附属于圣母殿一样。
  但从这个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殿中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来看,似乎也是宋朝的手法,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当年唐叔虞的儿子为了纪念父亲而修建的,真正唐叔虞祠的位置应该在那棵古老柏树的旁边,也就是现在圣母殿的位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唐叔虞祠,似乎像是后人不忍看到晋祠的正神被迁出了正殿,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在偏殿的位置为唐叔虞重新建了一个祠堂。那么,到底是谁把唐叔虞迁出了正殿,并且换上了圣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年宋朝皇帝赵光义在毁掉晋阳城的同时,曾经大规模重新修建了晋祠。但在重修晋祠正殿时,在赵光义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
  晋阳自古以来是晋国的地盘,这里最受尊敬的祖先就是唐叔虞,当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唐叔虞崇拜,这种崇拜,从唐叔虞管理这块土地开始,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今天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归途中来到了晋阳,他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要亲自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
  李世民年轻时跟随父亲在晋阳居住多年,当时被人称之为太原公子,他也一直把太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认为这里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这篇《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亲笔写的,而且也是由他亲自撰稿,为了永久保留下来,文章写完之后被当地官员刻在了石碑上。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西周的政治功绩和唐叔虞的建国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唐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标榜自己功绩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还愿之作。
  为了炫耀文采同时表示对唐叔虞的尊重,李世民在写《晋祠之铭并序》时,模仿的是他一生酷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一直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包括几个大臣都在临摹,但是临摹最好的还是唐太宗本人,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在他去世以后,也被带入了昭陵,因此至今世上找不到真迹。
  《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四十个“之”字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
  这块唐碑不仅是晋祠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宝。从李世民亲笔提写的唐碑可以看出,就连一代盛世的君主都对唐叔虞 礼敬有加,可见,唐叔虞崇拜的影响力确实不同寻常。
  公元923年,一名士兵来到了晋祠中,他拎的包裹中是一个人的首级。
  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梁经过多年的交战,最后杀掉了后梁皇帝朱友贞,在收兵回晋阳的同时,他专门派人把后梁皇帝的首级送到了晋祠,供奉在唐叔虞神像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李存勖一直把自己认作是李唐王朝的后裔,他要模仿祖先的样子,把已经灭掉后梁的消息来告诉一直保佑他们家族的神灵。李存勖灭掉后梁后,重新建立了唐朝,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后唐。
  看来李唐王朝的兴衰和晋祠息息相关,李渊、李世民、李存勖,也相信是晋祠神灵在护佑李家天下,作为天子都对晋祠中的唐叔虞顶礼膜拜,老百姓就更加相信这样的神灵了,因此,唐叔虞崇拜在晋阳这一带确实影响深远。
  赵光义的用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
  有了这样的想法,赵光义在重修晋祠正殿后开始行动了。
  传说正殿建成之后,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在一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唐朝的开国皇帝曾下跪祈祷的唐叔虞像,被士兵悄悄用绳子捆住,拖下神位,拖出了神庙。
     隐约可见宋太宗嘴角凝结着的一丝冷笑,在他的思维中,消灭一座词堂,是他彻底消灭他以为的晋阳王气的一部分内容。
     不仅仅是把唐叔虞神像迁走,为了把这件事做的更加彻底,赵光义还决心要将唐叔虞祠变成一座女神庙,于是,圣母出现在了晋祠的正殿之中。
  赵光义要重新树立一种女神崇拜,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根除晋阳城的唐叔虞崇拜,从而消除当地百姓桀骜难驯的民风。
  以女郎庙替代叔虞祠,的确是消除了北宋皇帝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恐惧,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妥和不安,老百姓能够接受一位女神吗?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高于唐叔虞的神,或者能够与唐叔虞相匹敌的神来作为晋祠的主祭神,但什么样的女人,可以担当得起如此殊荣?
  现在圣母殿中的圣母,到底是个什么样身份的妇女呢?
  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关于圣母是唐叔虞母亲的说法,在晋祠中同样能够找到证据。
  程老师: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个大考据家,他的老家就在晋祠附近,他在晋祠周围的草丛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是宋朝年间的一块石碑,“为圣母…”那意思是说圣母他的功劳在于晋史而开基就是晋朝开国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晋国开国的时候有什么圣母,那只能是唐叔于的母亲了,也就只能是邑姜了,所以大考据家严×看到这段话欣喜若狂,终于知道了圣母就是邑姜,以此为依据,基本上从此确认圣母就是邑姜。
  这样的设置,未免让人啼笑皆非,但似乎又合情合理,连晋词原来的主祭神唐叔虞,也似乎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在最注重孝道的中国古代,神也和凡人一样,他能与他的母亲抗衡吗?能与母亲争享供品祭物吗?
  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为圣母,人们向她祈求降雨,祈求健康长寿,祈求得到美貌的妻子或如意郎君。
  宋太宗迁走唐叔虞神像,重塑圣母像的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传说,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因此历史的真实究竟是不是这样无从知道,也有可能是当地人出于对宋太宗毁灭晋阳城的仇恨而演绎出来的。
  很多专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如果重修晋祠的同时换掉神像,肯定会激起百姓的愤怒,显然违背了赵光义安抚民心的初衷。
  但北宋统治者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惧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一定要换掉唐叔虞神像,只不过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晋祠之谜(下)

  晋剧三下河东讲述了这样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公元979年,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已经基本上把全国统一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地方——山西的晋阳城没有攻克,这是赵光义第三次带兵攻打这座城池了。
  守城主将眼看大势已去,交出印信,放弃了抵抗,赵光义攻入了晋阳城。
  但主将投降后的晋阳城士兵和老百姓却依然在抵抗,赵光义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最终控制了这座城。
  对于这种顽强,赵光义在暴怒之余还有一种畏惧,因此,他下令驱逐城里的居民,并且让士兵焚烧、水淹晋阳城,彻底毁掉了这座让他损兵折将,胆寒不已的城池。
  然而,在赵光义把晋阳城毁掉之后不久,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下令大规模重修了晋阳城附近的晋祠。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这座大规模的园林,正是在赵光义当年重修的晋祠之上,逐渐扩展而来的。
  现在的晋祠占地十公顷,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的博物馆。
  一代名流梁思成为此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虽然赵光义当年残暴地毁掉了晋阳城,但却给今天留下了如此辉煌的一座晋祠,为什么他敢于毁灭一座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城池,对一个小小的晋祠却又如此敬重呢?
  当我们来到赫赫有名的晋阳城时,看到的只有这一段土墙,以及考古学家们挖出来的一个土坑,当年的晋阳城早已经被黄土掩埋了。
  晋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它的周围由天龙山、龙山、猛山、还有济州山等连接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脉,古人认为这是一条龙脉,而且带有王气。
  晋阳一直是中原连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门户,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派重兵守卫,但也因为这里的守将手握重兵,往往最终会成为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历史上的晋阳守将,有很多人起兵造饭,而且最终都当上了皇帝。
  公元617年夏天,隋朝的江山社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晋阳留守李渊来到了晋祠中。
  就在踏进晋祠大门的同时,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个亲信也被绑赴刑场,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李渊将要造反的消息,并且设计以太原天旱,需要到晋祠求雨为名,准备借机杀掉李渊。
  但他们的计划被李渊的心腹察觉,于是,李渊抢先下手,杀掉了两名监军。
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他是来为起兵祈祷,祈求神灵能够保佑他夺取天下。 
  公元617年7月,李渊在晋祠誓师起兵,仅仅126天之后便攻占了长安。第二年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创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正是为了毁掉晋阳城的王气,消除隐患,稳固自己的统治,赵光义才下令焚烧晋阳城,等大火烧过之后,赵光义又下令水淹晋阳城,宋军从晋水、汾水两处水源引来河水注入晋阳城中,当初,大水曾被赵光义用来攻城但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现在晋阳城终于被大水彻底毁掉了。
  在修建太原城的時候,潘美遵照皇帝赵光义的旨意,把很多重要街道都修成丁字街,意思是釘破龍脈,破除“王氣”。以祈求大宋王朝皇基的穩固,太原城中的很多丁字街,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朝军队攻下晋阳城后异常残暴的做法,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仇恨,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这种对立随时有可能会演变为最极端的冲突,作为皇帝的赵光义已经闻到了空气中危险的味道。
  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得到神灵的保祐,赵光义大规模扩建了晋祠。
  赵光义残暴地摧毀了晋阳城,同時又认真地修建了晉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规模宏伟的晋祠正殿——圣母殿,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重新修建的。
  柴泽浚是一位古建专家,由于山西是中国古建筑保留最多的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有机会接触大量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因此,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许多有经验的古建筑专家都仔细考察过晋祠圣母殿的建筑特点,柴泽浚就是其中研究了许多年的一位,他发现,聖母殿柱高的比例、门拱的規格、用材的标准、屋架的举折、出檐的长短、台阶的高低,都和宋营造法式十分的吻合。
  大殿有一个环绕四周的围廊,足有两间房的宽度,这是专为祠堂的特殊設計,可供许多人同時参拜,游人走动也感到宽阔无比,站殿神像也有了足夠的站位空間。宋朝以前从来沒有这种结构形式,这更加证明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
  正殿的八棵柱子上,盘着八条龙,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
  圣母殿前面,与它连为一体的是鱼沼飞梁。鱼沼是一个池沼,是后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中国古代‘园为池、方为沼’,这片水的四周是石栏石柱围成的四方形,水中数不清的鱼往来不止,所以得名“鱼沼”。
  鱼沼飞梁,用煞风景却又较准确的比拟,可以称它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立交桥”。古代桥梁大多一字形,像这样桥梁同沼岸四面连接成十字形的极为罕见,在古书古画中。类似的桥梁在敦煌模糊的壁画上,曾经有人看到过,而在目前全国现存的古桥梁中,这样的桥梁仅此一例。
  正是鱼沼飞梁的存在,把人们自然地引领到了圣母殿前。圣母殿,背靠悬瓮山,气势雄伟,坐鎮晉祠。
  圣母殿正中高台之上,端坐着晋祠的主神——圣母。
  这是一位女神,两旁站立着伺女。当看到正殿中的这尊神像是,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当年李渊专程来到晋祠虔诚下跪,祈祷神灵护佑起兵夺取天下,他面对的就是这位女神吗?
  仔细看过正殿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正殿前挂有许多牌匾、楹联,但很多匾额上面的文字却并不是写给坐在大殿上的圣母,而是在頌揚一位晋国的古人,在讲述一个剪桐封弟的故事。
  正殿中神像台座下的琉璃雕飾,也和高台上的圣母无关,而是一位男士骑馬弯弓,驰骋疆场的風采。
  殿前描绘的人物和大殿中供奉的主神不是同一个形象,这在中国传统的寺庙或者祠堂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程言生,山西人,曾经拍摄过晋祠的纪录片,后来由于兴趣的不断加深,对晋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说中国最常见的关帝庙,大殿中央端坐的肯定是关羽塑像,大殿周围的墙壁上画的必然是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画面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关羽的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以及关羽跃马扬刀的英雄形象。
  但眼前的圣母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那么是殿前的描绘错了呢?还是大殿中供奉的不是原来的主神呢?
  看来李渊下跪的对象有可能另有其人,他又会是谁呢?
  要解開這個千古謎团,必須弄明白,晋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修建的?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周朝的皇帝——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位周武王,成为天子后不久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周成王和弟弟叔虞。
  哥哥继承了王位,这时唐国叛乱,周公便带兵平叛,不久就灭了唐国。士兵送捷报来到宫里,周成王正与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拿青铜剪刀剪了一枚桐树叶,削成一个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玉圭形状,叔虞围着他蹦来蹦去地看,成王就说,那么我把它封给你好了。
  唐与桐字在古时谐音,这时候史官在一旁,就将武王的话记下来,史官说,王啊,请选择一个好日子,把唐国封给叔虞。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
  唐叔虞到了唐国以后,组织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当地百姓很快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富足生活,当地人为此感恩戴德,唐叔虞在唐国树立了非常高的威信。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后,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纪念唐叔虞,祠堂一直叫唐叔虞祠,后来,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
  作为西周的古祠堂,唐叔虞才是晋祠的正宗,当年李渊下跪时面对的,正是这位唐叔虞。但这个结果,却使人们对晋祠现在的正殿感到迷惑不解了。因为,作为晋祠正宗的唐叔虞,并没有端坐在晋祠的正殿之中,这个位置上出现的却是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谁呢?
  在佛教的诸神当中,中国有一位人所共知的具有女性外形的传统神仙——观世音菩萨,民间供奉观世音是向她求子的,那么,大殿中的圣母是一位女性神仙,会不会也负责同样的工作呢?几百年来,确实也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圣母与求子有关。
  但在晋祠中,这种说法似乎不大可能,因为正殿北面,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间是子孙圣母,旁边是胚胎娘娘,保胎娘娘,送生娘娘等等,整个生孩子的过程由各个娘娘来分管,分工很明确。
  道教在晋祠中也有许多道观,圣母会不会是道教中的某位神仙呢?
  道教在晋祠山门的北面,有文昌宫、昊天神祠等,再向西还有朝阳洞、三台阁等等,名目繁多,但道教中似乎也没有圣母之说。
  圣母既不属佛教、也不属道教,她到底是哪路神仙呢?而且,这座祠堂最早还不是为她修建的,那么,圣母到底是谁?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转载至鹭飞飞的BLOG)

                                     《晋祠之谜》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下,有一座近3000年的古祠堂——晋祠,在那辉煌的景致背后,久远的年代留给我们许多难解之谜,今天,我们就拂去历史的尘封,面对那些千古谜团,去看个究竟。
  晋祠古代属晋国,附近有古晋阳城,都因为晋祠长流的晋水而得名。从难老泉四面眺望,晋祠楼阁有序,林木苍郁,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一派北方园林雄浑壮阔,自然流畅的风韵。一代名流梁思成为此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占地十公顷,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博物馆。
  整体格局上,却要数中心轴线建筑最有特色。从晋祠前牌楼、正门开始,经过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一直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晋祠主体建筑排在了一条轴线上,贯穿东西方向。远古时代,人们崇拜太阳,晋祠圣母殿正是顺着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对日出的方向,这与近代建筑坐北朝南完全不同,一看就是远古时代遗留的建筑模式。所以人们来晋祠,都是先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一派大家气度。正中高台上的圣母端坐凤椅,头戴凤冠,面目端庄凝重,宛若坐镇皇宫、临朝听政。她的肩头是绿色霞帔,服装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整体形象雍容华贵,一看就是一位尊贵人物。
  几百年来,还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圣母与妇女求子有关,但在晋祠,这却不大可能,因为正殿北面,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间是子孙圣母,旁边是培胎娘娘,癍疹娘娘,送生娘娘等等,分工很明确。苗裔堂不是正殿,因此,正殿里不可能再有一个职责相同的子孙圣母。的是,找遍圣母殿周围的碑刻,也没有圣母身份的任何记载——这位圣母是谁呢?
  道教在晋祠山门的北面,有文昌宫、东岳庙、昊天神祠等,再向西七十二圪台上,还有朝阳洞、老君洞、吕祖阁等等,名目繁多。道家鼻祖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他写了《道德经》,是一部集华夏文化之大成的古代哲学著作,内容玄而又玄,孔子还曾向老子请教,因此很难被古代女性所掌握,根本没有圣母之说。
  圣母既不属佛教、道教,又不像哪路神仙,那就只能在她的周围寻找线索了。
  圣母的两旁站立着使女,台下有太监听命,完全是一派宫廷贵人的排场。大殿里除了圣母,还有侍从像42尊,其中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像都极其生动。 捧印的侍女,稳重老练,含威不露。她左手托着印玺,右手小心地护着,充分显示了职责的重要。
  这群塑像,她们表情姿态所传达的丰富信息,简单的语言很难准确描绘,在我们看来,她们还传达着更为重要的信息。她们不是一般寺庙的宗教塑像,都是宫廷侍女的真实写照,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她们维护的,也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女主人,而不是虚构的神像。
  这么看来,圣母显然是一位朝廷的真实人物,但她在哪个朝代呢?从晋祠这个名称上判断,这座祠堂可能与春秋晋国、三国魏晋以及五代后晋等几个朝代有关。按常规,塑像总是和建筑同时修造,建筑是容易断定年代的。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似乎可以定论了。但正是建筑本身,又给我们透露了新的线索。
  我们看圣母殿前面,与它连为一体的是鱼沼飞梁。鱼沼是一个池沼,是悬瓮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中国古代园为池、方为沼,这片水的四周是石栏石柱围成的四方形,水中数不清的鱼往来不止,所以得名鱼沼 在这水里,总能看到若隐若现的龙在游动,抬头望去,就知道那是正殿柱子上的盘龙,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八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没有鳞的蛟龙和没有角的螭龙。龙的雕刻如此讲究,这似乎暗示着更为古老的时代。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就能看到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上的匾额——唐叔祠。
  据历史记载,唐叔虞是周朝周武王的儿子,他的哥哥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当时年龄还小,由周公摄政,协助他执掌政权。正当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国叛乱的时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作唐国的诸侯吧,当时史官就请周成王选择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据说唐叔虞出生的时候,手掌纹是一个字,因此取名叔虞,是神灵的标志。
  唐叔虞在唐国,对内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对外以少数民族的方式划分土地,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开创了600年开明盛世。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后, 因地处晋水,就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因为唐叔虞是唐国王侯,祠堂就一直叫唐叔虞祠。根据《魏书》记载,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由此看来,晋祠不仅是唐国王侯的祠堂,也是晋国的国庙。
  晋祠最古老的是周柏。在正殿两边,左右对称。北面的周柏,名叫龙柏;南面也应该是一株同样的周柏,叫凤柏,可惜在清朝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但几千年来,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同年种植,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虽然周柏皲裂斑驳,历经沧桑,却依旧树干挺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明末清初第一书法家傅山亲笔为周柏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假如这确实是周朝的柏树,它就能旁证祠堂的历史。但是,周柏只是传说,并无记载。为了搞清周柏的树龄,2002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交叉定点法来测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是2600-299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像这样左右对称的古树,一般都是与建筑物同时期种植,周柏的树龄,应该就是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间。
  根据这个测定结果,再结合古人所依据的风水位置,建筑布局,可以大致断定,正殿这个位置,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造祭祀性建筑物,应该就是唐叔虞祠。参考《魏书.地形志》、《通志》、《邑志》、《元和志》等多种文献,都有唐叔虞祠的记载,只是多年来一直缺少直接的考古证明,现在,周柏成了活的历史物证。由此看来,唐叔虞祠确实是西周的古祠堂,是晋祠正宗。这个结果,却使人们对祠堂搬迁,圣母身份更加迷惑不解了。
  圣母如何出现,这是晋祠最大的谜团,困惑了历代文人墨客十个世纪,我们在采访中,打听到两位老人,他们已经找到了打开谜团的钥匙。
  当地有两位成天钻在古书堆里研究晋祠的老先生袁汉城和王剑霓,都已年过花甲,根据他们的最新发现,我们在宋朝宫廷档案《宋会要辑稿》中,找到两封重要的诏书,一封记载着大中祥符四年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令本州完葺。另一封记载了六年后,要求当地银铜真珠并以输官,以备修庙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赵光义攻克并烧毁晋阳城三十二年后,唐叔虞祠意外地轰然倒地。什么力量能摧毁这座规模巨大的建筑呢?圣母殿南墙根罗洪先的碑上透露了一个线索。碑文只有四句,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据当地人观察,圣母是晋中人的脸形,而刘太后的老家就在晋阳;碑上写着帝母临,而邑姜是王侯之母,刘太后才是皇帝之母;这尊铁人原先立在圣母殿前保卫圣母,也是刘家人为首集资铸造,铭文写着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于四世,正是刘太后专权到造铁人之间近百年,这位刘植一家四代享受恩惠的记载。这些看法言之成理,尽管只是推测。但是,赵光义的军队在晋阳杀人放火到建造圣母殿不过50年,如果当时搬走唐叔虞,换上刘太后,也就是换上赵光义儿媳的塑像,只会重新激怒百姓,无字碑就是证明。当朝太后心里明白,江山稳定更重要,圣母只能是邑姜,无论她像谁。
  虽然淡化唐叔虞,树立圣母邑姜是朝廷的政治手段,但邑姜是神农炎帝的后代,她的丈夫周武王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她的家族代表了中华民族炎、黄两位祖先的融合,备受人民敬仰。从圣母被百姓接受、历代享受祭祀来看,圣母邑姜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195年,郭沫若先生来晋祠游览,考查了这段历史,最后欣然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表示了他的倾向和看法。最新的这些资料和推断,使晋祠的谜团终于逐渐清晰了。当然,圣母邑姜,众人还在评说,三晋古祠,古迹风采依旧,这里仍然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