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洛阳(39)

标签:
河南洛阳 |
分类: 中南游记 |

是一座专门用于地下储藏粮食的仓城,现在探出的粮窖有数百座,最大的窖口直径十八米,深十二米。
“窖160”号还保存着已经全部炭化的大半窖谷子,从体积推算,该窖原储谷约五十万斤。
窖中出土的铭文砖记载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存储粮食的品种来源存放地点以及保管者的姓名职务。
白马寺掩映在一片丛林之中,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
相传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并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关林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是一处宫殿式建筑群、古柏成林,隆冢丰碑,气派巍巍。
关林二殿,五开间,庑殿式,“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为张候殿,右为五虎殿。
关林春秋殿
关冢之前有两座石牌坊,第一座石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立的,正坊额上题“汉寿亭候墓”五个大字。第二座石坊立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央宛在”四个大字迎面正对。
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鼓楼
龙门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伊河龙门大桥
香山和龙门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北魏孝文帝在公元493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唐代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香山寺位于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
白园在东山琵琶峰上,是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王城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上,占地1080亩。
王城公园金秋菊展
金秋菊展“和之盼”造型
错过了春夏花会,赶上了金秋菊展。
“东海浪花”、“墨荷”等300多个品种的汴京菊花和10万余盆金菊将以十多组精美造型展现在游客面前,是历年来洛阳规模最大的一次。
拍摄菊展的小摄影师
精品牡丹园
洛阳菊花甲牡丹
制作棉花糖的艺人
洛阳火车站
绿树后的洛阳拖拉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