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当下作家的生存困境出版社迎合市场需求的 |
分类: 寻找一颗星:文化与访谈 |
最近总在想:该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写长篇小说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上网10年,没出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真是惭愧。2015年加入了区文学协会,看着前辈们都在奋力码字,处处发表,我突然觉得自己荒废了那么多年。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不可能朋友遍天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认可我的文字,更不可能结婚有了女儿……
我一直渴望过一种“一杯茶
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的生活。我以前经常说,文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急,先把饭钱赚够再把文学梦来圆。但是有的作家一辈子只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如《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如《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结束了,写作要趁早。
写长篇小说要有氛围。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我有的是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把阅读都碎片化了,现在能安静下来读小说——尤其是读长篇小说的人不多了。但恐怕只有长篇小说才能比较系统反映当下社会的种种特性,只有长篇小说能把人们的困顿、麻木、梦想通过人物和事件相交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来吧。

如今的长篇小说名字很诱人、内容很快感、手法很煽情,阅读起来很快餐。我以前的长篇小说《爱,心灵溢香的唯一妙方》,尽管爆红于网络,尽管自费出版被邀请络绎不绝,但是编辑纷纷坦言:这纯爱的小说,而且没有“那种场面”的描写,很难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这也是我至今不敢再创作长篇小说的原因之一。我心底里的美好与现实却是那么格格不入。
作为一个作家,最好的发言权就是作品。你话说的再漂亮,你没作品在手也是徒劳的。其实,作家只是管采集生活的点滴化成文字引发大众的共鸣,或歌颂生活的美好给他人以希望,或抨击社会的丑恶给他人以公平正义。至于出版的事情,那是出版社编辑的事情。
可是,现在是这样的吗?一个作家手捧一部作品去找出版社,出版社编辑助理看了书名与笔名就直摇头:你这种题材不符合当下市场呀,非要出版自费可以先印几千套试试。同样一部作品,换了韩寒郭敬明等,没等他们写完就出版社就抢着来出版。如果水平实在相差很多、风格实在相差很多的话,出版社编辑会大惊疾呼:呀,换风格了,作品别有洞天,很少有作家敢于如此尝试了……
这就是当下一般作家的生存困境。这就是当下出版社迎合市场需求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