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教会了我们:生命最可贵互助最可亲(图)

(2013-04-21 12:58:16)
标签:

灾难教会了我们

生命最可贵互助最可亲

雅安地震

涂鸦妙趣生活

寻找一颗星

分类: 寻找一颗星:文化与访谈

  雅安,一个有着温婉名字的城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其变成众人的愁肠百结之地。昨日上午,在雅安的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伤亡惨重。一时间,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的美丽小城。那些嘶喊挣扎、那些断壁残垣,牵拽着人们的神经。

 

灾难教会了我们:生命最可贵互助最可亲(图)
  不管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0年的玉树地震,让我们认识到对于人类而言,灾难总是如影随形,当面对大自然的喜怒无常,“人定胜天”只能作为一种励志格言。正是因为人类尚有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东西,于是作为人类社会的群体,每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对我们所在的国家、所在的族群有一种责任感,这样当灾难不期而至时才能“抱团”应对,从而免除独自面对苦难的那份无助,凝聚起一往无前的力量。
  灾难面前,没有时间拖延,唯有快速地应对;灾难面前,没有时间悲伤,唯有坚强地承担。灾难无情,而爱心有义。爱,可以传递求生信念,缓解精神创伤,更能打通生命通道。爱,意味着一种责任;爱,也是一种信念;爱,更是一种力量。爱,可以战胜一切。有了爱,生命就有希望!
  地震过了,但余震还在延续,中国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置生命于不顾,纷纷加入到生死营救当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子弟兵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这庄严的承诺!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因为脆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选择了抱团取暖;因为脆弱,那些曾为琐事争执的人懂得了相濡以沫;也因为脆弱,整个社会都会对公民精神在灾难中迸发的力量充满感激。
  灾难总是不期而至,击打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一次次经受着考验,却又一次次在感动中重生。我想,那感动如细沙,如流水,不仅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更深深渗入了这个叫“人类”的种群。
  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于是,这场灾难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比任何一个灾难片都真实的生命教育,更是一次心灵应激的考验。天灾面前,我们的心灵到底有多坚硬?灾难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从灾难来临前的欣欣向荣,到灾难过去后的满目疮痍,灾难教会我们珍爱——珍爱自己,珍爱家人,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灾难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真情是可贵的。无常,所以要珍惜拥有的一切;无常,更要活得睿智通达。平静、平淡的生活最宝贵;慢慢一起变老的爱最真实。地震中,有人相拥着去了天堂,而活着的人,更当珍惜爱。
  爱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尤其在一场大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他说的洒脱,这世界上做的这么洒脱的恐怕就他老人家一个人吧。
  每当灾难降临,我们都坦然。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退缩。
  5000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沉淀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灾难可以摧毁房屋,灾难可以吞噬生命,灾难可以搅动全世界人的生活,但灾难却无法将这种精神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夺走。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可以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才会自强不息,历经百劫而不衰亡。
  每一次灾难,都为我们的民族积聚一笔新的财富;每一次灾难,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强。
  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一种压不垮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来自于对生命的珍惜,对人间真情的珍惜。
  珍惜生命 珍惜真情是战胜灾难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对自身生命的珍惜是一种生命的本能。而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则是一种充溢着人间真情的人道精神的境界。
  只有在大灾大难之中,我们才能够检验并感受到蕴含在我们自身和他人心底的道德力量。灾难,往往是一瞬,而抗灾精神,却是一种永恒。也只有在大灾大难之中,我们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并能够客观地检测出我们当今世界的人类社会究竟把人类文明推进到怎样的历史水平。

    雅安,挺住,你的痛也是我们的痛!雅安,不哭,此刻我们在一起!

 

 

 

 

寻找一颗星新浪认证微博(http://weibo.com/10210246)将嬉笑怒骂,记录灵感生活,分享经典感悟进行到底……欢迎加关注,和我分享你的精彩,分享你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