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痛悼念忘年交北京爷们儿】雕刻在我心中的记忆(图)

(2009-07-17 00:54:42)
标签:

北京爷们儿

邓向东

沉痛悼念

寻找一颗星

裸体思想馆

涂鸦妙趣生活

文化

分类: 寻找一颗星:记录实生活

【沉痛悼念忘年交北京爷们儿】雕刻在我心中的记忆(图)

 

   天妒英才,命运实在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侩子手!我的忘年交、《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作者——北京爷们儿因2009年7月15日晚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一刹那之间走完了他46年的人生路…… 

  

   噩耗传来,寻找一颗星整个人就呆呆怔住了。生命太脆弱、太不可不可琢磨了,儒雅睿智、谈笑风生的北京爷们儿居然那么突然地离开了我们。记得前天晚上我们还兴致勃勃地语聊过。聊他的报告文学、聊他的人生历程,北京爷们儿那天晚上给我很多建议,文学上的、生活上的、人生上的……他说,自己有个幸福的家,这个幸福家受到过全国妇联的“五好家庭”的授奖;他说,自己有个贤惠的妻子,无论是健康时还是瘫痪后,他们一直相濡以沫;他说,自己有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很骄傲;他说,你也能有这样的生活,看见好女孩要大胆点! 


   没想到这次语聊成了最后的临别赠言!噩耗传来,寻找一颗星霎时泪流满面!寻找一颗星与北京爷们相识于2008年8月间,北京爷们儿是新浪论坛文化漫谈的老坛友、老VIP作者,2008年9月1日受寻找一颗星邀请,北京爷们儿答应《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在文化漫谈独家首发连载。北京,一个寻找一颗星最向往的地方;北京,一个承载与见证中国辛酸荣辱的地方;老北京的风俗人情是北京文化、中国文化一种不可或缺的一页。
 


   北京爷们儿的《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是以摄影的手法用文字的方式来呈现老北京一幅幅动人的或逝去或延续的风土人情画,在文化漫谈一经连载许多网友就深深沉醉其中了。后来遇上刘辉(配诗)与王永潮(插图)逐渐形成了诗书画联手开博追忆“老北京”的“铁三角”创造团队,其《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被《读者》转载;在《北京记事》上连载,并且即将在《当代中国》出版。 


   北京爷们儿常常说是寻找一颗星让他重新“站”起来的。记得去年夏天,我们初次聊天得知我是一位脑瘫患者不会走路的时候,他很惊讶我如此勇敢、如此乐观……他说:“我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位残疾人……”于是,我们聊开了。第一次知道,北京爷们儿的真名叫邓向东,是一位摄影家,1990年加入北京市摄影家协会,1991年摄影作品“京味儿”曾获得日本尼康摄影大奖赛二等奖。其后,陆续发表过摄影作品上千幅,京味作品倍受好评。瘫痪前,他带着摄像机几乎踏遍了除西藏外的中国每寸土地…… 


   北京爷们儿说,我有上千幅摄影作品没公开发表,因为我接受不了,现在全身瘫痪、全身发麻的自己……发现自己的肌肉开始萎缩,被高位截瘫。在病床上躺了八年,很久很久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到现在一些作家、摄影家的老友都还不知道我出事了。 


   我说,看来,上帝还是仁慈的。恭喜你,上帝没有完全夺走你的生存权利,只不过把你的生命高度降低了,由站着看世界变成了坐着看世界。你被上帝悬在了天堂与地狱之间。 


   北京爷们说我解读很精辟,道出了他由健全人变成残疾人的痛苦根源。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越聊越投机,越聊越精彩,真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下子成了忘年交。北京爷们儿像父亲、似朋友般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我们还有约会,北京爷们儿会在今年夏天或金秋邀请我陪他上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栏目;他的《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正在酝酿出版,他说,头一本签名本就送给我…… 


   悲哭!悲呼!上帝最终还是残忍的。邓向东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北京爷们儿去了,去得那么悄然……寻找一颗星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地写下此文。从此天堂多了位摄影家,人间少了位讲述老北京风俗的人。记得,不久前,北京爷们儿说:他的《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是他后半生的主题摄影,纸是画布、文字是相机;现在高科技了,屏幕是画布,键盘是相机,要把《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老北京的那些事儿》创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文字版“老北京风俗的主题摄影”刚刚拉开序幕,你却走了。好不容易寻寻觅觅到一位老友,相处没到一年的时间就匆匆诀别了,天上人间,寻找一颗星从此又回归孤寂。眼泪依然在流,文字不能继续……北京爷们儿,但愿摆脱肉体束缚的你在天堂回归你的摄影。有空想聊天的时候,记得,人间还有一个名叫寻找一颗星的老友在等候——让我们梦里见! 

  
      寻找一颗星(谢青)哭写于2009·7·16深夜
 
  

附录一: 邓向东(北京爷们儿) 
   邓向东,摄影家,擅长民俗文化摄影,其作品曾在日本举行的尼康世界摄影大赛上获得二等奖,在中国展览馆多次展出,摄影画册在国内外反响很大。后因家庭意外,弟弟和父亲接连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久,邓向东又发现自己的肌肉开始萎缩,被高位截瘫。在病床上躺了八年的邓向东在妻子日以继夜的陪伴下,身体在一点点地康复。随后,他们的家庭曾被授予“全国五好家庭”。得到这一荣誉,深深地震撼了卧床的邓向东,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回报社会。从那以后,他开始从事北京民俗的写作,现在他的作品在《北京记事》上连载,并且即将在《当代中国》出版。 


  
附录二:诗书画联手开博追忆“老北京” 
2009-06-23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张淑玲 
外链图片 

■社区人物 ◎姓名:邓向东【北京爷们儿,已去世】(撰文)◎社区: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年龄:46岁 ◎姓名:刘辉(配诗)◎社区:朝阳区武圣东里◎年龄:55岁 ◎姓名:王永潮(插图)◎社区:朝阳区安苑北里◎年龄:35岁本报记者蒲东峰摄

    3位在胡同和四合院长大的“老北京”,如今以“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为名,图文并茂,联手开博,用京韵京味讲述老北京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开博只为留个念想儿 

    邓向东喜爱写作、摄影,酷爱胡同文化,曾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2001年,邓向东因患风湿性关节炎导致高位截瘫。“我毁掉了所有作品及获奖证书,把自己扔在床上,沉寂了8年。”邓向东说,当他在妻子的鼓励下走出家门时,发现一切都变了,胡同没了,四合院没了,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为留点念想儿,邓向东考虑了很久,终于在去年7月4日开博,至今年1月12日,以写实手法相继发出了《豆汁儿》《窝脖儿》《胡同串子》等43篇老北京故事。诗、书、画珠联璧合 

    和邓向东一样,同在一个单位的刘辉和王永潮,也有着深厚的老北京情结。刘辉爱写诗,总有忆念老北京的诗歌见诸报端,而王永潮从部队复员后回归胡同,用画笔再现着老北京的亭、庙、廊、榭及门框、门墩。 

    今年1月,在朋友力荐下,刘辉登录了邓向东的博客。“我一眼就被吸引住了,后来联系到向东,才知道他是用残疾之躯抢救着老北京。”刘辉说,他立马拉着王永潮登门拜访,三人一拍即合,决定诗书画合璧,共同记录老北京故事。 

    诗、书、画相得益彰,使“雕刻在城砖上的记忆”更为出彩。在《屁帘》文中,邓向东写了儿时盗用姥爷的鱼线做成“屁帘儿”,在胡同里“跐溜”来去的故事,刘辉配诗“一线牵得童时乐,两眼望却鸢远行”,而王永潮则采用透视手法,画出了小男孩儿拉着“方方的像瓦片一样的风筝”,在胡同内期望风筝飞上天的情景。 

    烤白薯桶引网上争吵 

    因为住在不同社区,三人平时也难见面。“不同意见很多,例如卖烤白薯用的是铁桶还是泥巴糊的、外面到底有几个箍等,我们就在QQ里争,对着语音器吵。”邓向东说,这些诗、书、画,他们都搜索了老北京记忆,并就相关资料核查、求证且多次修改,目的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老北京。 

    据了解,三人讲述的故事即将出版,约25万字。“出了书我们还会坚持写博。”邓向东说,老北京的故事讲不完的,他们仍会继续联手,继续书写老北京永远也写不完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