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三月街不在大理古城,而在洱海的另一头

分类: 在大理烤太阳 |
关于三月街的来历,大多会牵扯出观音收服罗刹的故事,但也有另外“小众”的说法。
罗刹虽然是恶鬼,却为大理作出“杰出贡献”——除了罗刹阁,还延伸出喜洲海舌与圣元寺、海东赤石崖和赤文岛,以及观音老爹、小黄狗、张敬等人与物。此外,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三月街。
传说罗刹被镇压后总是蠢蠢欲动,观音菩萨就号召大伙去许愿、敬香,这样才保住苍洱大地的平安吉祥。

罗刹阁
这里镇压着罗刹

下面是喜洲海舌
罗刹的舌头

就像如今上末村的观音塘一样,古城里也有一个观音寺。老百姓去庙里祈祷之余,乘机做买卖、逛一逛,因此如今的三月街上还有“观音古市”的牌坊。
另外流传不太广的说法在于,皇家觉得古城附近死人太多,招揽很多人过来赶集是为了驱赶“阴气”。
可依照这个说法,洱海东岸的人民更有话要掰扯一番。
当地人讲,蒙家的南诏国被郑买嗣一族推翻后,据说有南诏王族血统的杨干贞上演“王者归来”戏码。
杨干贞是末代南诏王的私生子,妈妈在如今的挖色“沙漠庙”生下他。他羽翼丰满后,扶植赵善政与郑家争夺天下。最后的两场战役,先是在如今的挖色海东一带,然后就是今天的大理古城。

挖色再往东的宾川大营萂村是杨干贞娘家所在地
现在还有寺庙供奉杨干贞
各种宗教一直流行于苍洱之间,大胜之后的杨干贞、赵善政觉得杀戮过重得祈福消灾,就想出阳气驱散阴气的法子。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在两个厮杀最为惨烈、冤魂最多的地方设立集市,明面上让百姓做生意,暗地里实现“振国安邦”的功效,可谓一石二鸟。
第一场战发生在挖色,是农历三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因此这三天在挖色赶集。第二场战发生在阳苴咩城,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到二十一四日,因此这七天在大理古城赶集。后者时间长、名气大,叫“三月街”;前者虽然名声不显但日期在先,号称“小三月街”。


由于杨干贞的缘故,挖色人将“小三月街”选址在沙漠庙。大理人喜欢一边烧香一边逛街,刚好古城里有一个观音寺,就成了“三月街”当仁不让的聚集地。
很可惜,按照挖色人王富在《鲁川志稿》的说法,在洱海东岸盛极一时,和古城“三月街”齐名的“小三月街”在文革后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