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林微课24讲
(2019-02-04 00:15:24)
标签:
早教 |
分类: 哈利诗文抄、杂评漫谈 |
早期教育与后续教育(袁鸿林微课24讲)
目录
第一讲
第二讲
闪卡教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第十八讲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后记
第一讲
我先要对早期教育做个界定:就是什么是早期教育,适合的年龄段。
有人讲胎教,关于这个胎教的问题,我保守一点,我觉得可能是对准妈妈们养生是有好处的,保胎啊,或者是对胎里的胎盘期的那个婴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对婴儿发育和生长这块通过所谓胎教,有点讲究,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胎教的问题,至少从理论上还不够圆满,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也未能得到证实。
那么出生以后,只要他一离开母体,我觉得就存在早教的问题了,所以我对早教的看法,也就是从出生以后,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个是在三周岁或者四周岁以前的,我命名为早早教。为什么有三到四周岁之间一年的差异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个性的差异,尤其是有一个性别上的普遍差异。做父母的都会了解到,一般来讲,女孩子在早期的各方面发育和成长,会早过男孩子,到三、四岁左右,女孩在多方面超过男孩半年甚至一年左右,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小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了三周岁左右的时候,一般可以达到成年人的脑发育量的百分之五十上下。
那这个数据很了不起,很重要,也就是说,零到三岁或者包括那个胎盘期,小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飞速的,高速的,是一生当中最高速发育的时期。
那这一块,又是被大量的父母所容易忽略的。在这个段时段里,如何把握这么好的一个时机,如何与大脑发育同步去进行教育?这方面的研究真的是很不足,这个阶段应该讲是早教大有作为的时候。
那么再往下,我把早期教育的年龄下限往后延了,我认为早期教育就应该实施到七八岁左右。
这么来定这个界限,也是跟大脑的发育直接相关联的。通常被认为,到了八岁前后正常的发育,孩子大脑的成熟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成年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我刚开始对这个问题是比较疑惑的,八岁真能达到成年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吗?很多方面刚开始我也不敢接受,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在辅导大女儿小逸的时候,在她八岁、九岁这样的时间里,进行高难度的学术探究和写作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些都完全可以做到。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引一篇来自小逸的文章,大家可以一起来鉴别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现在这里先语音说一下,稍后我把文本发上来,小逸九岁出版的《私塾女孩袁小逸》中,第五十九页有一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她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辅导她怎么去收集资料,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部分的引导,特别是在收集资料方面有帮助她一些。如何来评价她的这篇文章?从文章的整体思路、语言文字的表达,研究相关问题的深度, 动用的知识点等,从这些方面综合来判断,即便是一个大学生或者说对比十八岁以上的成年学生写的一个文章,应该不差的,完全达到了这样年龄段的水准,这篇文章写成以后发布到网上去了,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刊物叫《语文新圃》,语文教学界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刊物,其编辑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原封不动地发表在《语文新圃》2008 年的第六期上了。
这篇文章,小逸是 2008 年的 5 月 9 号定稿的,然后隔一个月左右以后,她还写了一篇《也
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小逸的书中也收了,定稿时间是 2008 年的 6月 10 号,相隔一个月左右。在这篇文章中,所涉问题就会更复杂一些,梳理起来也更难一点。后来,有一个大学老师,是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读完以后很惊讶,就跟我讲,并且在网上也公开这么说, 像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达到硕士级别的论文水平的。我听了以后吓了一跳,我说如果是平常写作一个普通的小论文、小笔记的话,应该算是过得去。但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话,我觉得分量是远远不够的,当然现在我已经离开大学多年,不太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了。因为历史专业是我的一个专业,我有基本的学术判断能力。那么我觉得硕士论文的要求还是要高一点, 但作为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这两篇文章,也就说明了孩子到八岁、九岁左右,真的完全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地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大脑发育的程度完全够得到这个标准。我对早期教育怎么来鉴定呢,从实践的角度我就提出,一般人八岁左右应该都是可以进入到一个精确的,且可以比较相当复杂的,能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概括、提炼和梳理。来做包括具有一定学术性高度的一些思考和研究,甚至也可以写成论文,具有较高层次文章的表达能力。
当然在三四岁到八九岁,这么长的时间里仔细再分的话,还可以至少再分出一段来,也就是五岁六岁前后应该是个界线。
这一段时期,如果引导和过渡得好,那么对孩子后来的各方面来讲,也是很关键的一个
时期。正好应了民间的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在,对早期教育,大家认识上可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大概来讲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比如像我,就很提倡和主张早期教育,而且把它看成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段,这也算是对早期教育比较激进的一种看法。
第二种,那就是跟上面那一种是截然相反的,认为早期教育都是骗人,没有功效,毫无价值,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观点,比如说现在有教育部发文,明确讲幼儿园阶段不准教文字,不准教这个也不准教那个,小学生学的东西都不可以在幼儿园里头教,那这就是第二种观点。
第三种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这个游离的幅度也比较大。对于这一种,我也不想做分析了,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各种因素、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我觉得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态的不同吧。
那么第一步,我们对早期教育从分期的角度把它搞清楚以后,相应来讲,每一段我们该怎么做、怎么实施早期教育,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一个基本的结构,也可以找到一些适合孩子教育相应的方式方法,甚至于某些方面的一个规划,或者策略,这个问题就可以落实下去了。
刚才我讲到了,我是一个比较激进的,主张提倡早期教育,而且我很提倡抓住三四岁之前的这个早早教。这个从某种角度来说,往往是被家长和社会所忽略的部分。
我从我自身开始讲起吧,我最小的女儿袁小寅,刚刚过八岁。我们打算要这个孩子时, 当时有一个很特殊的心态,就是觉得我们研究早期教育的深度,以及教学的实操等能力,各方面都很强。但是我们有一个遗憾,就是大女儿袁小逸小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早期教育还没那么完整,没那么深入。而我的大儿子的话,那时候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早教这个概念, 早教实际上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才接触到。
当时我们在浙江的永康和义乌培养的孩子中,比如说两岁左右的孩子经过一百多天的学习,能够达到中英文双语脱盲。
我们有一些录像资料,以后我找出来给大家看一下,这个两岁不到的孩子,经过我们一百多天的培养,他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英文拿着《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巴拉巴拉巴拉,一直可以读几十课。中文,能够进行一个自由的初步阅读,比如《托马斯》,那他拿着那个文本巴拉巴拉巴拉可以读下去,而且完全理解和真正认字啊,真正的认读!。然后数学呢,他可以四则运算,并且进行混算。他用拍卡的形式,完全可以拍对啊,不是一次两次偶然的,可以长期稳定的,而且这样的情况不止是一个孩子。
我们在永康的时候,对小婴儿及幼儿的这种教学大概有十几个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当然成度上有差异),我就通过这样的实践认定,三四岁之前的小孩子真的好厉害,好厉害,难以想象。
这样的小孩子啊,我们开始真的好喜欢好羡慕,那我跟我老婆觉得我们再生一个,再要一个啊,我们也从小开始这么教,看看这个到底怎么样啊。
这样我们就后来在义乌又怀孕了,然后就生下了寅。小寅的早期教育,我们就进行得比较早,她母女俩从医院回来,也就是她出生第二周。我们就开始教。
当时我主要采用的是杜曼的闪卡。我个人认为,关于早教各流派当中,杜曼闪卡是对小婴儿、小幼儿教育效果最好的。
美国的杜曼,实际上是一个德国人,他原先是一个脑外科的医生,他大量接触到脑瘫、大脑发育有问题、脑损伤的一些孩子。他始终在想方设法,在他们出现这些疾病以后,如何来治疗和弥补。那么他想出了一个方向,除了药物、手术之外,能不能通过大量的外界的各种刺激和教学来改善他们的大脑发育,后来甚至能获得正常的学习能力。
由于杜曼大量的临床资料不对外公布,所以有些人质疑他是伪科学,那我们也不去评价他这个地方到底做得怎么样。据说西欧,有一个王国的贵族,是要继承大位的人,经过他的治疗以后,居然能够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是以外界看来很正常地继承王位。那么这些资料他也是不对外公开的,涉及到隐私等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不管怎么样,传闻归传闻, 我觉得那块有争议,我们不去参与,但是我欣赏的是他另外一个比较成功的一个事情,就是他突然想到如果用他的方法来刺激正常的孩子,那么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点,我觉得他的思路想法真得很有意思,因为在教育史上,很多方式方法都是通过残疾人或者有问题的孩子找到的一些方法,然后用于正常人以后出现了奇迹,那么杜曼这边也出现了奇迹。
比如在学习能力方面,他就说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我可以让他看书,可以读书了,对于这个,如果你观念不解放的话,你会觉得出现妖魔了,出现怪事了,但是你从学理的角度, 仔细想一想:说话是输出啊,那么看书某种角度是输入,输入在先,输出在后,有什么不正常的,有什么不对呢?
我再讲回来,我们的小寅出生第二周,开始用杜曼的闪卡,然后我们坚持了几个月以后就发现奇迹。她真的认字了,而且可以认一大堆。在她一周岁的时候,我曾经拍个录像,她拿着书在床上整整读了一个小时左右。她会读书了,但是还不怎么会说话,这个事实也得到了验证。
现在正在听着我讲的家长,你如果正好有三周左右,或者三周以下的孩子的话,我就要恭喜你了,你可以完全抓住这个很好的契机,在大脑高速发育的阶段,用一个比较激进的手段参与他的大脑的建构,来发掘他的一个潜能,就是它本身具有的能力,你只是去引导诱导去开发而已,这个做法我认为是在全世界范围里头来讲,婴幼儿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开发、思维能力开发等方面,包括专注和记忆能力开发,都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按常规科学的生理指标来界定的话,这么小的婴幼儿是不可能有比如十分钟、十五分钟以上的专注能力。但是我们在实践当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是很强的, 一般两三岁孩子达到半个小时没问题,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一小时左右,也是没问题,这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的,不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数据,但是我们实践上是达到的。
已经到中午了,大家休息一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顺便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妈妈提到的问题,我很反对让太小的孩子整天坐在这个电视,电脑前面,这个对孩子,方方面面的伤害都很大,我想如果你有早期教育概念的话,或者是最基本的想把孩子带好的话,那就应该屏蔽掉这些多媒体的东西。特别是对三四周岁以下的孩子,这是必须的。
多媒体的刺激性很强大,如果习惯于在多媒体前生活的孩子,老看着电视,或者电脑、手机,这个孩子以后基本上不会适应文本的学习,因为这些文本的刺激吸引力太小,他就会拒绝学习文本。所以那位家长你真的要注意了,不然的话,你的孩子,一般来讲,我估计很难在学习上有好的发展。
附录:上述小逸的两篇文章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9h3j.html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9h3k.html 《也
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