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鸿林微课24讲

(2019-02-04 00:15:24)
标签:

早教

分类: 哈利诗文抄、杂评漫谈

早期教育与后续教育(袁鸿林微课24讲)

 

目录

 

第一讲       早教分期

第二讲      闪卡教育

第三讲       关于圆点卡的答疑

第四讲       语言教学是早教的核心

第五讲       关于杜曼闪卡和传统指读

第六讲       关于中文学习

第七讲       中英双语或多语种教学

第八讲       再谈中文的教与学

第九讲       答疑与再谈英语学习

第十讲       英语学习的具体细节

第十一讲     再谈英语学习的细节

第十二讲     谈谈让孩子当老师

第十三讲     一个视频引起的思考

第十四讲     我愿意发起,合力做一个在家上学的新模式

第十五讲     谈谈数感训练

第十六讲        关于英语入们软件的应用

第十七讲        图像记忆

第十八讲     在家上学

第十九讲        图像记忆问题答疑

第二十讲     非学校运动

第二十一讲  旅行也是教育

第二十二讲  旅行途中

第二十三讲  谈谈过洋节

第二十四讲  谈谈老师

 

后记


第一讲  早教分期

 

我先要对早期教育做个界定:就是什么是早期教育,适合的年龄段。

 

有人讲胎教,关于这个胎教的问题,我保守一点,我觉得可能是对准妈妈们养生是有好处的,保胎啊,或者是对胎里的胎盘期的那个婴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对婴儿发育和生长这块通过所谓胎教,有点讲究,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我觉得胎教的问题,至少从理论上还不够圆满,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也未能得到证实。

 

那么出生以后,只要他一离开母体,我觉得就存在早教的问题了,所以我对早教的看法,也就是从出生以后,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个是在三周岁或者四周岁以前的,我命名为早早教。为什么有三到四周岁之间一年的差异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个性的差异,尤其是有一个性别上的普遍差异。做父母的都会了解到,一般来讲,女孩子在早期的各方面发育和成长,会早过男孩子,到三、四岁左右,女孩在多方面超过男孩半年甚至一年左右,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小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了三周岁左右的时候,一般可以达到成年人的脑发育量的百分之五十上下。

 

那这个数据很了不起,很重要,也就是说,零到三岁或者包括那个胎盘期,小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飞速的,高速的,是一生当中最高速发育的时期。

 

那这一块,又是被大量的父母所容易忽略的。在这个段时段里,如何把握这么好的一个时机,如何与大脑发育同步去进行教育?这方面的研究真的是很不足,这个阶段应该讲是早教大有作为的时候。

 

那么再往下,我把早期教育的年龄下限往后延了,我认为早期教育就应该实施到七八岁左右。

 

这么来定这个界限,也是跟大脑的发育直接相关联的。通常被认为,到了八岁前后正常的发育,孩子大脑的成熟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成年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我刚开始对这个问题是比较疑惑的,八岁真能达到成年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吗?很多方面刚开始我也不敢接受,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在辅导大女儿小逸的时候,在她八岁、九岁这样的时间里,进行高难度的学术探究和写作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些都完全可以做到。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引一篇来自小逸的文章,大家可以一起来鉴别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现在这里先语音说一下,稍后我把文本发上来,小逸九岁出版的《私塾女孩袁小逸》中,第五十九页有一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她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辅导她怎么去收集资料,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部分的引导,特别是在收集资料方面有帮助她一些。如何来评价她的这篇文章?从文章的整体思路、语言文字的表达,研究相关问题的深度, 动用的知识点等,从这些方面综合来判断,即便是一个大学生或者说对比十八岁以上的成年学生写的一个文章,应该不差的,完全达到了这样年龄段的水准,这篇文章写成以后发布到网上去了,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刊物叫《语文新圃》,语文教学界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刊物,其编辑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原封不动地发表在《语文新圃》2008 年的第六期上了。

 

这篇文章,小逸是 2008 年的 5 9 号定稿的,然后隔一个月左右以后,她还写了一篇《也

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小逸的书中也收了,定稿时间是 2008 年的 6 10 号,相隔一个月左右。在这篇文章中,所涉问题就会更复杂一些,梳理起来也更难一点。后来,有一个大学老师,是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读完以后很惊讶,就跟我讲,并且在网上也公开这么说, 像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达到硕士级别的论文水平的。我听了以后吓了一跳,我说如果是平常写作一个普通的小论文、小笔记的话,应该算是过得去。但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话,我觉得分量是远远不够的,当然现在我已经离开大学多年,不太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了。因为历史专业是我的一个专业,我有基本的学术判断能力。那么我觉得硕士论文的要求还是要高一点, 但作为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这两篇文章,也就说明了孩子到八岁、九岁左右,真的完全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地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大脑发育的程度完全够得到这个标准。我对早期教育怎么来鉴定呢,从实践的角度我就提出,一般人八岁左右应该都是可以进入到一个精确的,且可以比较相当复杂的,能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概括、提炼和梳理。来做包括具有一定学术性高度的一些思考和研究,甚至也可以写成论文,具有较高层次文章的表达能力。

 

当然在三四岁到八九岁,这么长的时间里仔细再分的话,还可以至少再分出一段来,也就是五岁六岁前后应该是个界线。

 

这一段时期,如果引导和过渡得好,那么对孩子后来的各方面来讲,也是很关键的一个

时期。正好应了民间的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在,对早期教育,大家认识上可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大概来讲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比如像我,就很提倡和主张早期教育,而且把它看成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段,这也算是对早期教育比较激进的一种看法。

 

第二种,那就是跟上面那一种是截然相反的,认为早期教育都是骗人,没有功效,毫无价值,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观点,比如说现在有教育部发文,明确讲幼儿园阶段不准教文字,不准教这个也不准教那个,小学生学的东西都不可以在幼儿园里头教,那这就是第二种观点。

 

第三种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这个游离的幅度也比较大。对于这一种,我也不想做分析了,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各种因素、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我觉得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态的不同吧。

 

那么第一步,我们对早期教育从分期的角度把它搞清楚以后,相应来讲,每一段我们该怎么做、怎么实施早期教育,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一个基本的结构,也可以找到一些适合孩子教育相应的方式方法,甚至于某些方面的一个规划,或者策略,这个问题就可以落实下去了。

 

刚才我讲到了,我是一个比较激进的,主张提倡早期教育,而且我很提倡抓住三四岁之前的这个早早教。这个从某种角度来说,往往是被家长和社会所忽略的部分。

 

我从我自身开始讲起吧,我最小的女儿袁小寅,刚刚过八岁。我们打算要这个孩子时, 当时有一个很特殊的心态,就是觉得我们研究早期教育的深度,以及教学的实操等能力,各方面都很强。但是我们有一个遗憾,就是大女儿袁小逸小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早期教育还没那么完整,没那么深入。而我的大儿子的话,那时候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早教这个概念, 早教实际上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才接触到。

 

当时我们在浙江的永康和义乌培养的孩子中,比如说两岁左右的孩子经过一百多天的学习,能够达到中英文双语脱盲。

 

我们有一些录像资料,以后我找出来给大家看一下,这个两岁不到的孩子,经过我们一百多天的培养,他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英文拿着《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巴拉巴拉巴拉,一直可以读几十课。中文,能够进行一个自由的初步阅读,比如《托马斯》,那他拿着那个文本巴拉巴拉巴拉可以读下去,而且完全理解和真正认字啊,真正的认读!。然后数学呢,他可以四则运算,并且进行混算。他用拍卡的形式,完全可以拍对啊,不是一次两次偶然的,可以长期稳定的,而且这样的情况不止是一个孩子。

 

我们在永康的时候,对小婴儿及幼儿的这种教学大概有十几个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当然成度上有差异),我就通过这样的实践认定,三四岁之前的小孩子真的好厉害,好厉害,难以想象。

 

这样的小孩子啊,我们开始真的好喜欢好羡慕,那我跟我老婆觉得我们再生一个,再要一个啊,我们也从小开始这么教,看看这个到底怎么样啊。

 

这样我们就后来在义乌又怀孕了,然后就生下了寅。小寅的早期教育,我们就进行得比较早,她母女俩从医院回来,也就是她出生第二周。我们就开始教。

 

当时我主要采用的是杜曼的闪卡。我个人认为,关于早教各流派当中,杜曼闪卡是对小婴儿、小幼儿教育效果最好的。

 

美国的杜曼,实际上是一个德国人,他原先是一个脑外科的医生,他大量接触到脑瘫、大脑发育有问题、脑损伤的一些孩子。他始终在想方设法,在他们出现这些疾病以后,如何来治疗和弥补。那么他想出了一个方向,除了药物、手术之外,能不能通过大量的外界的各种刺激和教学来改善他们的大脑发育,后来甚至能获得正常的学习能力。

 

由于杜曼大量的临床资料不对外公布,所以有些人质疑他是伪科学,那我们也不去评价他这个地方到底做得怎么样。据说西欧,有一个王国的贵族,是要继承大位的人,经过他的治疗以后,居然能够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是以外界看来很正常地继承王位。那么这些资料他也是不对外公开的,涉及到隐私等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不管怎么样,传闻归传闻, 我觉得那块有争议,我们不去参与,但是我欣赏的是他另外一个比较成功的一个事情,就是他突然想到如果用他的方法来刺激正常的孩子,那么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点,我觉得他的思路想法真得很有意思,因为在教育史上,很多方式方法都是通过残疾人或者有问题的孩子找到的一些方法,然后用于正常人以后出现了奇迹,那么杜曼这边也出现了奇迹。

 

比如在学习能力方面,他就说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我可以让他看书,可以读书了,对于这个,如果你观念不解放的话,你会觉得出现妖魔了,出现怪事了,但是你从学理的角度, 仔细想一想:说话是输出啊,那么看书某种角度是输入,输入在先,输出在后,有什么不正常的,有什么不对呢?

 

我再讲回来,我们的小寅出生第二周,开始用杜曼的闪卡,然后我们坚持了几个月以后就发现奇迹。她真的认字了,而且可以认一大堆。在她一周岁的时候,我曾经拍个录像,她拿着书在床上整整读了一个小时左右。她会读书了,但是还不怎么会说话,这个事实也得到了验证。

 

现在正在听着我讲的家长,你如果正好有三周左右,或者三周以下的孩子的话,我就要恭喜你了,你可以完全抓住这个很好的契机,在大脑高速发育的阶段,用一个比较激进的手段参与他的大脑的建构,来发掘他的一个潜能,就是它本身具有的能力,你只是去引导诱导去开发而已,这个做法我认为是在全世界范围里头来讲,婴幼儿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开发、思维能力开发等方面,包括专注和记忆能力开发,都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按常规科学的生理指标来界定的话,这么小的婴幼儿是不可能有比如十分钟、十五分钟以上的专注能力。但是我们在实践当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是很强的, 一般两三岁孩子达到半个小时没问题,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一小时左右,也是没问题,这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的,不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数据,但是我们实践上是达到的。

 

已经到中午了,大家休息一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我顺便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妈妈提到的问题,我很反对让太小的孩子整天坐在这个电视,电脑前面,这个对孩子,方方面面的伤害都很大,我想如果你有早期教育概念的话,或者是最基本的想把孩子带好的话,那就应该屏蔽掉这些多媒体的东西。特别是对三四周岁以下的孩子,这是必须的。

 

多媒体的刺激性很强大,如果习惯于在多媒体前生活的孩子,老看着电视,或者电脑、手机,这个孩子以后基本上不会适应文本的学习,因为这些文本的刺激吸引力太小,他就会拒绝学习文本。所以那位家长你真的要注意了,不然的话,你的孩子,一般来讲,我估计很难在学习上有好的发展。

 

 

附录:上述小逸的两篇文章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9h3j.html 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9h3k.html 《也

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