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报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发行了一款与期货公司合作的专户产品。与过去其他专户产品相比,该产品取消了专户产品一直以来提取业绩报酬的收费模式,改为像公募基金一样只收取管理费。
自2009年基金专户产品推出以来,与私募一样,基金专户收费模式一般提取收益的20%作为报酬,并不像公募一样按规模收取管理费。但是,这种模式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出现变化。20%的业绩报酬不再受青睐,倒是公募基金“旱涝保收”模式更受欢迎。
私募基金只从绝对收益中赚取报酬,如果股市行情向好,私募基金往往亦能赚得盆满钵满,一旦行情低迷,不仅常常遭遇颗粒无收的结局,甚至于相关产品还会遭到被清盘的命运。对于私募基金而言,动力大而压力更大。
有基金发行的专户产品规定,只要产品净值超过1元的面值,即可提取报酬,且报酬比例达到10%。显然,该基金保证了自己的利益。对于基金专户产品频现的改变收费模式,市场其实不应感到意外。
其一,近几年来,A股市场堪称一片狼藉。2010年与2011年连续两年“熊霸全球”,今年的股市同样糟糕。而且,从5月份开始,股指不断创出新低,即使是被称为2132点的所谓“钻石底”,亦被轻松洞穿,本周一,2100点的整数大关亦告失守。市场的疲弱,导致赚钱越来越困难。如果基金专户仍然坚守按业绩提取报酬的“皇历”,最终有可能出现“白忙活”的尴尬,甚至可能出现倒贴管理人员工资的状况。
其二,证券投资基金代人理财的能力14年来其实已经过市场的检验,与券商一样,基金也难逃靠“天”吃饭的困境。大牛市时会为持有人带来丰厚的收益,大熊市时也会亏得一塌糊涂。众多基金虽说是由专业人士打理,但其理财水平比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并不高明多少。如果基金专户奉行业绩提取报酬的模式,基金公司真正能从中获得报酬的将不多见。事实上,在行情不佳的背景下,20%的业绩报酬约定已几乎是“形同虚设”。
其三,任何市场的参与者,显然都是为了利益而来,这对基金同样不例外。至于如何从市场中获取利益,当然越是对自己有利的模式,越容易被推出。鉴于基金公司从专户中获利艰难,改变收费模式也就成了选择。
但基金公司改变专户收费模式的举措,却也有违监管部门的初衷,也不利于保护专户投资者的利益。在基金专户也推行按规模收取管理费之后,其实与其它公开发行的公募基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有了旱涝保收,公募基金更注重于规模的扩张,与此同时亦常常忽视了投资者的利益。毫无疑问,公募基金的这一弊端同样会被“遗传”到专户产品上,明显不利于基金专户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其实,基金专户产品收费模式的改变不无“与时俱进”的考虑。但既然是专户产品,如果股市行情向好或者A股再现大牛市,那么基金专户收费重回业绩提成亦不会有什么意外。熊市时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牛市时按业绩获取报酬,作为同样是代人理财的基金专户,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牛熊”通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