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练内功才是银行业的立足之本

(2012-06-07 07:25:40)
标签:

财经

银行股

盈利能力

a股市场

钢铁类上市公司

股票

        A股市场的“国际板效应”再次发酵。尽管中国证监会“缺席”,但八部委制订的相关“指导意见”仍然给股市重重一击,这也是继去年5月份与11月份之后,国际板“狼来了”的故事再次在市场上演。

        国际板传闻的另一后遗症即是导致破净股扩编至37只,其中钢铁类上市公司占据12席,交易运输类公司9席。而值得注意的是,继交通银行上月末跌破每股净资产后,华夏银行不幸成为第二只“破净”的银行股。除了这两只已“破净”的银行股外,像浦发银行、深发展等均处于“破净”的边缘,

        在今年2月份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罕见地力挺蓝筹股,其后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又数次公开进行力挺,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作为蓝筹中坚的银行股是没有“挺”起来的。相反,今年以来,银行股更是跌跌不休,截至本周一,16只银行股平均市净率仅为1.18倍,远远低于2005年998点与2008年1664点时的平均水平。

        银行股表现不佳并且频现跌破净资产,市场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银行股频繁的巨额再融资行为,使投资者有不堪承受之重,也导致投资者异常反感,用“脚”投票成为规避银行股的最佳方式。其二则是在经历了去年业绩高增长之后,今年银行股业绩增速下降已经“被确定”,而今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也给银行股估值带来压力。正是在两者的合力作用下,银行股表现才如此差强人意。

        仅仅从数据上看,银行股盈利能力强,业绩也非常不错,但股价却产生“背离”,确实有点匪夷所思。针对此现象,有银行高管“负气”地表示“未来可能回购公司股票”。银行股表现低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高管赌气当然是没有用的。

        银行股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之外,显然也与其“粗放”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就银行类上市公司而言,基本上已陷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大幅放贷——资本充足率不足——再融资——再巨量放贷的恶性循环。而近几年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年报则显示,存贷息差成为其盈利的最主要来源,另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与高收费。实际上,这些都是在政策庇护下的政策“红利”,是银行业垄断经营的结果。与其说是银行股盈利能力强,倒不如说是政策庇护的威力大。

        虽然工中建农四大行无论是总资产还是总股本个个都是“巨无霸”,并且工行曾经还登上全球银行类上市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但与境外像汇丰等大银行相比,在公司内部治理与盈利能力等诸多方面,无疑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若非政策红利,国内银行的业绩将大打折扣。

        笔者以为,银行股要吸引投资者的青睐,首先要避免频繁的巨额再融资行为,当然也不能再走粗放式经营的老路,而是应该苦练内功,从公司治理上抓起,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抓起,从扩展盈利手段与方式上做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