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年底,是某些披“星”戴“帽”簇或是业绩不佳上市公司“幸福时光”来临的时候。为了避免当地上市公司被摘牌或暂停上市,地方政府部门的补贴、奖励等“红包”会飞向这些上市公司,以助其扮靓业绩或扭亏为盈。
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多,以及连年亏损公司的不断出现,近几年来,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上市公司发放的“红包”数额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如曾有媒体报道称,截至去年11月28日,共有90家上市公司获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涉及补贴金额达39亿元,平均每家获得补助金额为4500万元。而2010年的数据显示,共有1454家上市公司获得补助,平均每家公司获得3187万元,补助覆盖面高达92.61%。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补贴等对于那些“壳资源”公司来说更显得珍贵。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保壳行动,相信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早已被开除了“市藉”,早已被投资者所遗忘。但因为有了保壳行动,不仅那些“壳资源”公司变成了股市“不死鸟”,而且其股价常常会遭遇到爆炒,并为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来自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ST金顶、*ST太化、*ST昌九、*ST轻骑、*ST中达、*ST吉药、*ST松辽、*ST通葡等8家“极品”ST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并且2011年三季报仍呈现亏损状态,面临着退市风险。但是,日前公布的2011年业绩预告却显示,除了*ST轻骑预计亏损外,其余7家均已奇迹般地扭亏为盈。这7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除了有的通过自身努力的因素之外,地方政府部门的助力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如ST昌九收到江西省财政厅拨付的一次性财政补贴1.6亿元;*ST金顶收到乐山市政府财政补助7608万元。地方政府部门的“红包”个个都是“大手笔”,这些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不扭亏才怪。
其实,地方政府部门的补贴等行为,是一种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表现在保护当地的“壳资源”上,也体现在对相关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的保护上。如据媒体报道,绿大地案发后,上市公司向上级求援、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求情以及地方领导进京为绿大地说情等忙得不亦乐乎。对于深陷违法犯罪泥潭的绿大地,地方保护可谓无处不在。地方保护主义居然已渗透到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的“保护”上,确实值得深思,更值得市场警惕。
笔者以为,鉴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消除。比如对于那些因为收获补贴“红包”却死而不僵的股市“不死鸟”,在完善退市制度时,可只考核其主营业务利益的指标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