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7《投资快报》
去年,新基金分类审批制度开始实施,也为基金的发行迎来快速发展的通道。2010年新发基金147只,而今年上半年,就有高达106只新基金问世,公募基金的数量也突破800只大关,达到810只。
与几年前相比,基金数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基金业的发展却呈现出基金公司家数与基金数量上的增长,而其管理的规模却出现萎缩的特征。有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到了2.234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近3万亿元。而截至今年6月30日,61家基金公司基金总份额为2.427万亿份,资产总规模为2.359万亿元。
上述数据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2.234万亿的份额对应3万亿的资产规模,表明2007年的基金总体上处于盈利态势;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则正好相反。其二,三年半之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增反减,如果考虑到基金数量大幅增加的事实,意味着单只基金的平均份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三,说明基金整体上赎回较为严重。
目前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基金公司只有6家,其中,只有华夏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像易方达、嘉实、南方、博时、广发等也在千亿以上。另有17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小于百亿,更有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和金元比联基金在10亿以下。去年7月份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目前不到10亿的规模尚在情理之中,但2006年11月份成立的金元比联仍挣扎在10亿元以下,确实值得该公司深思。
一家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基金公司,按照其支出费用以及提取的管理费测算,要维持正常的运营,并非易事。而10亿以下的公司,则更显艰难了。这也说明,尽管近几年来基金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有某些基金开始陷入生存困境。
当前的基金市场,扩大规模效应继而获取更多的管理费,是基金公司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至于持有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是否能够为持有人分红,则明显被边缘化了。以规模取胜而不是以回报持有人取胜,早已变成基金业的“潜规则”,这样的事实也说明,国内基金业的发展,已经是漏洞百出。
公司治理结构紊乱、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基金公司留不住人才、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流动频繁等弊端,实际上凸显出现行基金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中国基金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上述诸多方面下功夫。
事实上,基金公司陷入生存困境也为基金业敲响了警钟,更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在新基金的发行开启新通道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为基金公司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增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开启另一扇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