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A股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防范“一股独大”,也为了防范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产生,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独董不“独”、“花瓶”独董等问题随之而来。由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一般都由大股东提名,某种程度上,能否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独董职务,大股东最具有话语权。而且,由于独董的津贴来自于上市公司,“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独董不“独”与“花瓶”独董亦由此而生。
如何解决独董不“独”与“花瓶”独董这一老大难问题,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建议。如有市场人士认为,独董应该从中小投资者中产生,如此才能更加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有的认为,应该建立专业独董制度,上市公司选举独董只能从专业独董中生产;还有的认为,独董应由证监会统一委派,其津贴由上市公司向证监会缴纳之后,再由证监会发放给独董。这些建议显然都有一定的参与价值,但遗憾的是,目前上市公司的独董由谁来担任,仍然由大股东说了算。因此,尽管《指导意见》实施多年以来,关于独董的问题还是不时出现。
近期市场上频频曝光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兼会计学院教授王开田担任多家问题公司独董一事。从媒体报道看,从2002年至今,王开田先后在国电南自、欣网视讯、茉织华(后更名为九龙山)、云海金属、南纺股份、网宿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一职,如果加上苏州恒久和科远股份,王开田先后曾在8家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
能先后在多达8家公司中担任独董,王开田堪称“独董专业户”。但问题是,其担任独董的相关公司,却是问题不断。如创业板首家被叫停的苏州恒久,王开田就曾经担任独董一职,苏州恒久因“专利门”倒在上市的前夜,也导致王开田备受质疑;创业板公司网宿科技因为挂牌的去年四季度即亏损,并且其成长性位列创业板公司的倒数第一,市场质疑其存在通过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嫌疑,“巧合”的是,王开田亦是该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陷入“旋涡”的王开田最终不得不以辞职来脱离干系;而在3月11日开始招股的科远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上,王开田又以独立董事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这家公司,因为负债等问题被质疑“存在诸多成长隐患”。
由于《指导意见》规定“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而身为大学教授、地方会计学权威的王开田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其为何频频担任的是问题公司的独立董事呢?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责,主要在于“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上市公司独董只有形式上的“意义”,而失去了基本的“内涵”。一旦遭遇上市公司问题曝光、遭遇市场的质疑时,其往往选择的是以辞职来躲避。但是,那些曾经享受过待遇的独董,又岂能一“辞”了之?
独立董事是否称职,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关系到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否会受到损害。但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监管层对于独立董事的监管似乎弱化了许多。然而,《指导意见》毕竟不是什么“尚方宝剑”,并不能规避相关问题的产生。因此,对于独立董事的监管,监管层有必要进一步强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