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之后是否会出现十月红、中央汇金公司的增持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等,这些无疑都是市场投资者关注的话题。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新生事物的创业板,同样无时不处于市场的焦点之中。特别是,随着本周二及周四18家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创业板挂牌的日子日益临近了。
自创业板首批七家公司上会以来,不仅市场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的“新闻”亦越来越多,如吉林20岁女大学生赵紫彤成创业板公司西安宝德股东、15岁娃娃股东藏身莱美药业等,很是吸引市场的眼球。尽管两位小股东都遭到过质疑,但其成为创业板股东似乎亦合情合理。事实上,在目前已经招股或已经披露了招股意向书的创业板公司中,被质疑的远远不止上述两家。
有“创业板第一股”之称的青岛特锐德,被称为是“跨国公司的提款机”,市场的质疑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公开资料自相矛盾,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二是没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其技术严重依赖TEL及其子公司;三是该公司存在巨额应收款,财务风险凸显。爱尔眼科和华测检测被媒体抓了“现行”,招股意向书“泄露”的创业板开板日期被偷偷修改。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爱尔眼科2004年在增资的过程中,在投资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又撤资,程序有违法律规定,但为了能上市,该公司在刻意地消除法律障碍。
如果说上述几家公司虽遭质疑但还是能顺利发新股的话,那么对于华谊嘉信这家已过会的创业板公司来说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就连第七批过会的华谊兄弟等公司都准备发新股了,可第四批过会的华谊嘉信似乎还没有任何动静。而且,在目前所有过会的29家创业板公司中,也仅仅只有华谊嘉信“按兵不动”。从媒体的报道看,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某些人火线突击入股(并且是两次),招股意向书披露的内容可能存在较大遗漏或不实等。反过来讲,如果华谊嘉信“一切正常”,本周创业板新股两批次发行,证监会会让其“形单影只”吗?
针对市场的猜测,尽管证监会的相关人员表示,创业板“开板”时间还没定。但创业板新股紧锣密鼓地发行,表明挂牌的时间已经不远了。然而,10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又岂能让诸多存在问题的公司上市?创业板新股又岂能夹着“尾巴”挂牌?
创业板发审委“白加黑”“5+2”地加班加点,其精神虽然可嘉,但效率却不一定高,尽管其中亦有保荐人的相关责任。即使如此,目前已过会创业板公司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毫无疑问,某些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瑕疵。为了掩盖某些见不得人的事实,也为了能够混迹于创业板,其信息披露分明是“披”而不“露”,事后澄清是“澄”而不“清”,所谓的说明亦是“说”而不“明”。类似这样的公司跻身创业板,投资者又如何能够明明白白地投资?投资者又能依据什么来明明白白地投资?
透过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现状,至少说明相关公司丧失了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诚信原则。尽管深交所没有像对待中小板一样声称要将创业板打造为“诚信板”,但作为市场最基本的诚信,不论是什么公司,都是不能丢掉的。况且,创业板还未挂牌,就已经是质疑声四起,且其“新闻”大有愈挖掘愈多之势。
新股别夹着“尾巴”挂牌,信息披露公开透明,让市场参与者明明白白地投资,是笔者对创业板公司的一点期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