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包括监管层与主流媒体在内的力量都在全力维稳,可中国股市就是有“个性”,依然我行我素,丝毫没有“体会”到维稳的意思。涨涨跌跌,震来荡去,“猴”性十足。
从新华社的七论股市,到人民日报整版篇幅力挺股市后再次发表文章;从证监会相关人员多次多场合表态维稳,到7月31日四大证券报在同一天刊出评论员文章,个中的意图不言而喻,亦即维稳是目前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奥运即将来临之际。
此次的维稳堪称高调,即使是当年股指跌至998点时亦不能与之相比。但其时是市场出于对股改后全流通的恐惧,毕竟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之后,到底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冲击,谁的心理也没底。回首看,无论是从当时监管层对于维稳的重视程度,还是整个市场的反应上,目前的维稳用“全力”两字丝毫不夸张。
自上证指数探低2566点以来,市场得到了稍微喘息的机会。没有了此前的连续暴跌,股指似乎也有企稳的迹象。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股指一直在目前的点位上震荡,而市场人气得不到有效的恢复,2566点最终被击穿并非没有可能。
如果说前两年的市场属于大牛市的话,从6124点到2566点的下跌则是大熊市行情。自2566点开始,股市的“猴”性特征暴露无遗。并且,这还是在多方力量共同维稳的背景下发生的。
监管层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全力维稳下,股市的表现仍然还是如此的疲弱?为什么得不到市场的认同?为什么投资者的信心丧失之后不能恢复?去年5000点之上,市场信心满怀,平均市盈率高达50、60倍的情形下,场外资金同样趋之若鹜。而现在的平均市盈率则“缩水”至20倍左右,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甚至于还低于美国标准普尔500近五十年来的平均市盈率,估值相对来说更合理,也更趋投资价值,然而,市场却没有了原先的激情与热情。
来自某网站的调查显示,有80%的股民对管理层“维稳”已经“没感觉、麻木了”,有1.9%“感到很意外,管理层决心很大”。此外,对奥运行情的可信性,有55.71%的股民认为“很明显已经泡汤”,32%认为“既然‘维稳’何来行情”,认为会在奥运期间大涨的只有4.31%。至于奥运后的操作,52.48%的股民觉得市场没有热点,已经开始减仓,38%会在奥运前清仓离场,但有9.52%看好三季度,会加仓。调查结果表明,投资者确实对于维稳失去了信心,当然也是对股市失去了信心。
调查结果的背后,问题无疑是很严重的。市场没有信心,只有向下寻求支撑。也就是说,2566点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底部。那么,一旦股指真的跌穿2566点,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退一步讲,其时谁又该为之负责呢?又有谁能负起这个责呢?
境外市场大涨,A股毫无反应,而一旦出现大跌,则与之产生“联动”,这就是市场的真实写照。7月30日美股出现大幅反弹的时候,7月31日的沪深市场只是在早盘象征性地高开,然后在钢铁、地产股的带动下一路下行,后来包括金融类股票也加入了快速下挫的行列,以至于业内有人发出了“为何全球暴涨而内地股市下跌”的诘问。
其实,在维稳问题上,监管层说的比做的多,但市场需要的是实际行动。相反,监管层一面维稳,另一方面却放行中国南车的新股IPO,这在当前维稳的关键时刻到底意味着什么无需多言。然而,市场需要的却是货真价实的措施,不是空谈式的维稳,更不需要类似中国南车这样的事件来搅局。
维稳“维”出了“猴市”,这其实是维稳的悲哀,更折射出中国证券市场所存在的“政策缺陷”与“监管不足”等方面的弊端与漏洞。笔者以为,什么时候消除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什么时候中国股市才会真的迎来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