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来自哪里?
持续不断的下跌、千股跌停的“奇观”不时出现、新低频频被刷新,截止目前,上证指数跌幅超过56%,市值缩水超过18万亿,投资者遭受着惨重的损失,市场还会有信心吗?
当美国次债危机波及到国内股市,当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方案成为股指暴跌的“导火索”,当大小非的抛售日益变得肆无忌惮,当存款准备准备金上调1%亦能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禁要问:年轻的A股市场到底怎么了?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年轻吗?
近期来自监管高层的诸多声音似乎都在为市场打气。如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表示,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副主席范福春亦表示,严厉打击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6月28日也表示,应以开放的心态,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股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应该说,每一位入市的投资者都是抱着信心而来的,否则岂不是跟自己的资金过不去?但是,投资者的信心却在市场的暴跌中被彻底地湮没了。市场运行机制的不远规范,不公平的现象太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即使你对市场信心十足,在财富缩水面前,也无形中被“阉割”了。
A股市场从去年的“6”时代遁入到如今的“2”时代,不仅仅是因为估值过高,也不仅仅只是场外因素的累积结果。如果说6000点之上时72倍的平均市盈率极不合理的话,那么经过暴跌洗礼后的市场,平均市盈率已降至20倍左右,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甚至还低于美国标普500,应该说已经具备投资价值了,但是,股指的下跌却没有穷尽的迹象,仍然处于探“底”后的探“底”过程中。
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上月17日周小川曾在美国表示,现在的经济和金融周期跟过去不一样。但现在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政策缺陷或监管不足造成。笔者以为,政策缺陷与监管不足才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其它的诸多貌似决定性因素只不过是蒙蔽市场的表象而已。
在股改这一重大制度性缺陷逐步完成之后,A股市场急需另一场变革。正如每一次大熊市都会暴露出市场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问题一样,从6124点以来的调整,同样暴露出市场经历股改后的诸多弊端,比如大小非问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无法实现真正糅合的问题等。
证券市场最重要的是“三公”原则,脱离了这一点,市场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但是,目前A股市场却是一个利益分配格局极不均衡的市场,利益上的分配不公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当众多的参与者都加入到抢“利益蛋糕”的行列,而不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时机,市场只有在无奈中以调整与下跌来应对。当然,投资者信心的丧失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错,中国股市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取决于宏观经济、上市公司质量和监管三个方面。然而,单单就监管而言,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随意忽悠市场的“特批”上市、货币政策与维护股市稳定政策的相互“抬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明目张胆的砸盘、规范大小非减持措施的形同虚设等等等等,无不折射出监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5000点之上不存在所谓的“价值洼地”时,市场仍然信心满怀高举高打;3000点之下时遍地是“黄金”,投资者却不敢入市,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是信心决定着市场的走势。
即使当前新基金的鱼贯而入丝毫提不起基民们的胃口,即使股民开户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笔者仍然要说,中国股市从来就不缺乏资金,缺乏的却是信心。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谁又能给市场信心
呢?投资者又如何能对股市有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