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大小非解禁后纷纷夺路而逃的时候,三一重工自紧“紧箍咒”无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三一重工是首批参与股改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也是首家进入全流通状态的上市公司。根据2005年的股改方案,自今年6月17日起,三一重工的所有股份都进入全流通。也就在当天下午,三一集团郑重承诺,其6月17日解禁的51812.62万股三一重工股份,自愿继续锁定两年。并且同时承诺,自2008年6月19日起两年之内,若三一重工股票二级市场价格低于2008年6月16日收盘价的两倍即55.76元/股,三一集团将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所持有的前两年已经解禁的三一重工股份。
当年三一重工股改时,其“送股+派现”的模式后来曾被许多上市公司广泛借鉴,其股改模式也被称为“三一模式”。三一重工能够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本身的意义不言而喻,董事长梁稳根先生也因之被评为“2005年度央视十大经济人物”。此次三一重工又自紧“紧箍咒”,新的“三一模式”也受到市场的赞赏。
6月18日,股指在历经了十连阴之后,迎来了强劲的反弹,无论是超跌后的反弹也好,还是如市场猜测的有朦胧利好导致的反弹也好,新“三一模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三一重工在6月18日几乎以涨停价开盘,最终股价也封于涨停。至少对于三一重工的投资者而言,自愿锁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好消息。
解禁后抛售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股东套现的共同选择,既有像泸州老窖这样的大非国有股东,也有更多的民营企业或自然人股东。事实上,大小非的抛售已使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中国证监会也于4月20日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意图通过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减轻市场的压力。然而,《指导意见》的效果并不大,“过桥减持”等曲线减持方式又大行其道。
当前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大小非,而随着今后解除限售股股份越来越多,其对市场的压力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大。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大小非,无论股指怎样的暴跌,仍然会获取暴利。因此,市场上要求进一步规范大小非减持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两年之内,低于6月16日收盘价的两倍不减持,体现出的是三一重工对于其股价的信心,更是对上市公司发展潜力的信心。实际上,由于股价遭低估,三一集团曾在股改后增持过自家股票,事实说明,其增持行为收获取了较好的收益。由于三一集团正在逐步注入优质资产到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发展前景其实是明摆着,这也是三一重工为什么敢于自紧“紧箍咒”、敢于以2倍的价格作出承诺的根本原因。
相对而言,那些“见钱眼开”、解禁后拔腿而跑大小非,至少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没有丝毫信心。撇开一些小非的股权(财务)投资者,某些大小甘愿将“老大”的位置拱手让人,如果仅仅只以资金紧张来说事,笔者以为是站不住脚的。须知,一家好的上市公司,其价值必然会被市场认可。只要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优良,股价自然有一飞冲天的时候。是金子必然会发光,如果不是金子,纵然是被“刨光”的,也有会暗淡无光的时候。
透过大小非的减持,我们可以看到,有获利后套现的因素,有估值过高后落袋为安的因素,更有上市公司发展潜力不足的因素。在近期股指暴跌的背景下,大小非的减持或“过桥减持”没有丝毫收敛的迹象,只能说明,许多劣质上市公司纷纷混入到了市场中,而资本市场亦成为其牟取暴利的“聚宝盆”。
退一步讲,如果国内证券市场不是国企解困的工具,监管部门能够严格把关,杜绝垃圾公司的进入;如果国内上市公司都能像三一重工这样质地优良,我们还会为大小非的减持操太多的心吗?还会为之感到恐惧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