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金“造血”功能萎缩凸显发展中的短板

(2008-06-12 08:08:40)
标签:

爱在中国行

qdii产品

基金经理

股票

    昨天股指暴跌,A股市场再次上演“黑色交易日”。近千只个股跌停,上证指数下跌近8%,创造了历史上第八大日跌幅。其中,基金重仓股同样难逃厄运。

 

    其实,基金的霉运自去年股指开始调整之后就出现了,只不过表现没有今年明显罢了。当基金在火爆的大牛市行情中创造出财富效应时,或许其根本就没有想到也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然而,毕竟时期不同了。

 

    曾经令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基金现在犹如过街“老鼠”。基民在大量赎回,今年四月份,加上新发行的基金在内,基金的总规模缩水1400亿。也就是说,有超过1400亿的基金被基民赎回。在新基金发行方面,更是江河日下。来自天相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间,7只新基金共募集了433亿人民币,平均首发规模为61.97亿元。4月,8只新基金共带来221.847亿新增资金,平均首发募集规模达27.7亿元。5月,新基金成立数达到了创记录的13只,募集资金仅为110.85亿元,平均首发规模骤降至8.5亿元。6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三只新成立的基金仅仅募集了近16亿元,首发规模仅为5.4亿元。

 

    而且,今年5月份天治创新先锋股票型基金首发规模一度降至2.48亿元,此种“袖珍型”基金的出现,更是将基金发行的表演“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去年动辄百亿的规模与“一日售罄”的盛况,再看看如今的门庭冷落,确实有天壤之别的感觉。

 

    显然,基金本身的“造血”功能呈现出日益萎缩的态势。市场疲软是一方面,基金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隐藏着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早在去年的二月份,笔者就对基金发行的火爆表示过忧虑,现在看来并非是杞人忧天。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需要发展与壮大,但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而不能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这不仅是由国内市场的不成熟与制度不完善所决定的,也是基金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完善的内部治理、风险控制与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储备,妄图一口吃成“胖子”,只会自吞苦果。

 

    去年基金的火爆发行,导致了股市“三高”格局的产生,放大了市场的风险,也同样导致了基金系QDII产品投资者的重大亏损,这些其实都是惨痛的教训。及至今年,基金纷纷夺路而逃,毫无疑问,同样放大了市场的风险,也导致了基民的损失。

 

    监管层推出证券投资基金,其目的之一是欲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在维护市场的稳定,至少现在看来,这一初衷并没有达到。而且,正是由于基金在市场中翻云覆雨,导致了股指的大起大落与股价的暴涨暴跌,并继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大牛市行情启动之后,诸多基金经理弃基而逃,有排名与净值等方面的压力因素,恐怕也与基金公司内部不无关系。实际上,这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内部的问题所在。某券商的统计结果表明,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接近1/3的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7.5%;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仅有7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

 

    目前在各基金公司挑大梁的,基本上都是些“菜鸟级”的基金经理,并且其掌舵的资金在万亿以上,产生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失和基金行业的急剧扩张。但是,这些“菜鸟”基金经理真的能够挑起这么重的担子吗?没有一定的市场合磨期与从业经历,这些基金经理又如何能够做到控制风险以及为基民们带来更丰厚稳定的回报?

 

    基金的利益输送、“老鼠仓”事件等背后黑幕,无不让基金在基民心中的形象打折。况且,基金并非总是大赢家。QDII产品的巨额亏损、净值的大幅缩水,从侧面折射出基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对于基金来讲,不是做大规模的问题,而是稳步发展的问题。否则,总有一天基金公司也会为自己的超常规发展“埋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