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9《每日经济新闻》沸点特稿
QFII与QDII的先后问世,反映出管理层“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思路。
相比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QFII以其稳健与长期投资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尽管此轮由股改引爆的大牛市行情中,QFII的投资回报稍逊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但并不能因之抹杀QFII对A股市场的良好影响。
价值投资理念虽然已被广为接受,但A股市场的资金市的本质并没有丝毫的改观。在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中,大量场外资金的蜂拥而入意味着什么是无需多言的。
但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流动性泛滥既造就了大牛市,同时也蕴藏着大风险。至少到目前为止,市场中股价高、市盈率高、风险高的“三高”特性已暴露无遗。此时,避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去年以来央行的密集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系QDII的试点与启动,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港股直通车的将要开闸,以及近期红筹股的加速回归等诸多措施,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在此背景下,基金系QDII产品的核准发行亦在情理之中。
下半年市场上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基金。权重股、基金重仓股的大幅上涨,不仅一扫基金上半年的阴霾,而且其财富效应还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变身为基民。南方、华夏基金QDII产品申购的火爆场面显然与之密切相关。
银行系QDII已经推出、基金系QDII亦成功发行,相信券商、信托、保险系等的QDII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与投资者见面。笔者以为,QDII规模超越QFII其实乃市场发展的必然。
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这些QDII产品能够给予投资者怎样的回报。A股市场目前虽说风险大,但大牛市的格局没有变,流动性过剩依然存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没有减速,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机会仍然不少。如果QDII产品的收益率低于国内市场,显然对其今后的发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何况,投身于QDII,中间还存在汇率损失方面的风险。所以内地投资者还须三思而行。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8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