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九年之后,权证再一次面市。而自宝钢权证挂牌以来,权证就一直为市场所关注。从宝钢权证上市时的迅猛走势、到暴跌再到第二次“崛起”,为其后的武钢蝶式权证、鞍钢认购权证、新钢钒认沽权证以及万科认沽权证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时间,权证的炒作陷入了几乎疯狂的程度。
正是鉴于宝钢权证、武钢蝶式权证的疯狂,深交所才决定将三只权证“捆绑”上市。但人算不如天算。12月5日,深市的三只权证上市时仍然全部封在涨停板上,沪市权证的表现也分外抢眼。当天,沪市权证累计成交超过72亿元,而其所有股票的成交额却不足50亿;12月6日,市场上6只权证的成交额高达101亿元,而沪深两市近1400余只股票合计仅成交约85亿元。与成熟的香港市场相比,两市权证炒作的非理性可见一斑。国泰君安通过对100多家证券营业部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由于T+0交易制度的原因,炒作权证的实际资金被放大到了7倍之多,据此推算,曾经创下百亿成交金额的权证,其背后推动的资金也不过14亿元。
不能忽视的是,在权证异常火爆的同时,沪深股市一直处于低迷之中。上证指数在千一下就运行了多个交易日,许多个股纷纷下跌。市场中也不乏有将其中的原因归咎于权证的观点。那么,市场的持续低迷到底是因为对权证的暴炒所导致的还是由于目前所进行的股改呢?权证真的如有关人士所说的猛于虎吗?
作为股改的衍生产品,权证其实是股改公司与民争利的产物。为了少付对价、不支付对价或为了保持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许多股改公司才推出了权证这一方式。比如一钱不值的宝钢权证、空手套白狼的万科认沽权证等。假设没有权证这一支付对价的方式,宝钢的对价就不会是10送2.2股,武钢的对价也不会是10送2.5股。如果不是由于发行权证的相关规定要求太高,相信现在市场中远不止这六只权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交所在对宝钢权证暴炒事件调查之后居然没有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说法,从中凸显出监管上的不足,也折射出关于股市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事实上,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中,在当前的股改中,无论是何种形式权证的推出,最大的受益者永远不可能是应该获得对价的流通股股东,权证反而成为非流通股股东攫取市场利益的又一工具。虽然股改打着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旗号,但仅仅“形”似而非“神”似。尽管股改过程中存在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双方的博弈,但由于博弈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以及定位的不同,再加上“游戏规则”上弊端频出,利益的天平向哪一方倾斜也就不言自明了,权证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表面上看,权证的火爆是因为其是市场中的“稀有品种”,是因为实行T+0的交易制度使资金产生了放大效应。而实际上,却是由于中国股市中的制度性缺陷造成的。这一点,自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之并存。也因为如此,才会有IPO时超高溢价发行、上市公司被大肆掏空、违规进行质押担保以及券商危机等的发生,其直接后果是市场诚信的丧失和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才会出现股市的“晴雨表”功能与宏观经济的背离。而且,近五年的大熊市,不能说与此没有丝毫关系。
权证真的猛于虎吗?非也!笔者以为,中国股市的基础性制度缺陷才是真正的猛于虎!
前一篇:江铃汽车股改的是与非
后一篇:西藏圣地股改方案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