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资企业所创品牌能算“自主品牌”吗?

(2009-03-31 19:24:28)
标签:

汽车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草案原本提出要扩大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比例,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要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接近10%。
    其中,对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
    哪些企业才算中国的自主品牌,并享受以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呢?作为《规划》研究制定者之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认为,自主品牌应具有四个条件:一是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取得的商标专用权,也就是注册商标。合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的汽车品牌,也是自主品牌;二是必须是国内企业,也就是商标注册人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拥有商标专用权;三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要拥有该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以及产品的技术转让权;四是必须作为消费者识别的主要标志,必须在汽车外部显著位置如车头和车尾加以标注。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合资与自主品牌仿佛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特别是轿车产业,合资是主流,而主流企业不帮忙搞自主品牌,于是乎走了30年的“以市场换技术”之路,合资企业的本土母公司并没有用国内市场换来一个像样的自主品牌,这其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随着去年广州本田在北京车展正式发布自主新车,并命名“理念”品牌,刹那间,几乎国内所有的汽车合资公司都在以高姿态迎合“自主”这个概念,黄永和提出的“合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的汽车品牌,也是自主品牌”,笔者并不认同,在合资企业诞生的“自主品牌”所造的车怎么能算“中国车”?
    当初国家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最终目的是想获得外方技术,如今合资公司创建自主品牌,中方应该占据主导位置,围绕中方利益配置所有资源,本土汽车企业应该成为合资企业的最大受益者,合资外方只能按照协议取得其应得的利益,但现在看来外方是在刻意淡化“以谁为主”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合资企业内核心研发技术一般都掌握在外方手中,这样的“自主品牌”肯定还是外方在做中方的主,这就走回了老路,换汤不换药,如此“自主品牌”造的车根本没法算“中国车”,只是变了法的“合资车”而已。
    在合资企业,向来都是谁掌握着技术谁说了算,试问外方怎么可能愿意放弃手上最大的筹码,尽心尽力去打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然后又把这个“自主品牌”的技术完全转交中方。
    那么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进入09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销量上扬的国家,1月份月销量更是首次超过美国,70%的消费者都是首次购车,但平均每1000人却仅有26人拥有汽车,未来市场潜力之巨大,不容跨国汽车巨头们小觑,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就是想打着“自主”的旗号迷惑中国人,塞住悠悠众人之口。
    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发展给中国本土母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随着国人自主品牌意识增强和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中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根据目前中方和外方的持股比例50:50,外方要想将来仍从中方的汽车市场获益,必须同意中方发展自主品牌,否则,合资期限到期之后,中方完全有权利赶走合资汽车企业的外方,基于此,外方采取折中的方式,以合资企业的名义发展“自主品牌”,这纯属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既然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中方要想从“自主品牌”当中获得多少关键性技术那就不好说了,即使合资公司会组织中方参与到自主品牌研发过程中来,那也是有选择性的。
    笔者认为,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未来价值极有可能低于外方的既有品牌价值,如此将便于合资企业在不伤及既有品牌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线下移,通过“自主品牌”推出新车型蚕食现有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搞自主品牌,不外乎就几种形式,比如一汽、东风在合资企业换代车型底盘基础上搞自主的“老套路”,购买外资品牌车型平台搞自主研发,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自主品牌企业则靠模仿、摸索进行自主研发,另外还有广汽寄希望的购入一个汽车制造平台,并转化为自主技术。
    有调查显示:我国汽车相关科技研发水平落后世界领先水平5年左右,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成功模式,即紧握自主品牌策略不放,花高代价购买并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文/王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