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即将出炉
(2012-11-23 00:02:56)
标签:
it |
分类: 中国信息化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即将出炉
2012年11月13日,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组织召开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征集与研讨会议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电信、中国联通、IBM、微软、华为、太极、软通动力、首信、东软、华迪、清华同方、北大方正、大唐电信、中国智能交通、中标软件、中电兴发、广州杰赛、华三通信、超图、大连华信、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共22家IT企业和相关单位的39位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发展情况,交流建设实践经验,修改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研讨会上,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冯钢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背景。他说,2012年7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中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为了全面了解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状况,保证智慧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委托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研究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并正式印发《关于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工信信函〔2012〕021号文件。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评估指标的意见征集活动,并筹备成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简称中国智慧城市工作联盟)。联盟将邀请典型代表城市、主流ICT企业、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权威专家加入,旨在将联盟打造成为智慧城市产业整合、力量汇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工信部和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展工作的支撑平台、成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政策、标准研究以及工作推进措施制定的重要智库、成为维护智慧城市领域行业秩序和行业自律的平台、成为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和优秀解决方案的宣传推广中心。
近期中国智慧城市工作联盟将着力推进六项工作:一、汇集整理各级城市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工信部已发函);二、不断向重点企业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三、根据各方意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四、积极邀请典型代表城市、主流ICT企业、城市管理和信息技术权威专家加入联盟,并请联盟成员和专家在其擅长领域进行评估指标的细化和建设指南的编写工作;五、2013年1月11日召开“中国智慧城市年会”,并发布指标体系,举行联盟成立揭牌仪式;六、启动“智慧城市体验与培训中心”建设。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总经理王理达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做了详尽细致的说明。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SMART理论模型之上,SMART模型包括服务、管理与运营、应用平台、资源、技术五个方面。其中,资源和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属于投入层内容;应用平台和系统是建设智慧城市最直接的产出物,是产出层;管理是指采用智慧的管理手段,助力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后期的运营维护;服务主要是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服务和管理两者构成了绩效层。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个一级指标,包含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等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
研讨会上,各位领导、专家针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一、 IBM政府事业部智慧城市构架师刘宝华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明确定位,找准角度。对智慧城市的评估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首先,明确智慧城市的特征;接着,理清每个特征下面的要素有哪些;最后,确定每个要素的打分方法,并注意根据每个城市的特征和不同的关注要素设计顶层指标与评价体系。关于智慧城市的特征,刘宝华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描述:国家的经济产业发展、人才、智慧治理、网络传输、环境保护以及居民幸福指数。
二、 华为企业网UC&C咨询部长杨鹏
应该先明确智慧城市的本原,然后再落实评估指标。他将智慧城市建设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概念创新阶段,二是实践创新阶段,三是规范化建设阶段。概念创新阶段,一些国外公司以及国内公司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提出了创新概念。在实践创新阶段,国内厂商和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技术和城市效能是智慧城市的两个关健词,要用这两个视角看智慧城市本原。建议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围绕基础设施、平台、应用这三个层面设计。
三、 中国智能交通副总裁孙尚志
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关注点差异显著。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组织层次上,应该从城市的整体角度上,进行全局性、前瞻性规划,形成政策、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二是技术层次,理清城市的建设需求,确定城市的技术路线,提高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应用率。
四、 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宋瑜
从技术层、指标层两个层面对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提出了建议。从技术层面上:一是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应该和现有正在做的各种各样的标准做衔接和结合;二是评估要和生产规范结合起来;三是评价规范要和投入产出结合起来。指标层上:一是增加对大的应用板块的评估,如智慧健康;二是鼓励大的数据库的建设;三是大的应用平台的建设;四是应用的服务功能;五是考察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陈道新
对智慧城市评估指标提出了建议。一是希望指标体系能够进一步细化,例如在感知方面,落实到单位面积应布置多少个感知原件和传感器;接入互联网之后,应开放给企业和市民浏览控制的感知有哪些。二是建议指标所采集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以及省市统计单位统计的口径相一致,方便厂商实施;三是由于城市差异性的存在,希望指标上设定一些相对性指标,鼓励各地智慧城市建设。
六、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咨询师王玉红
建议评估指标从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的集约程度和支撑能力、城市发展的综合能力、信息融合服务能力、措施保障程度五个方面做一些整合。
七、 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支持中心总裁门杰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各种应用平台综合起来还面临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需求不统一,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行政壁垒等。关于指标体系,门杰认为,应该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的特征,将指标进一步细化,既要满足共性也要充分考虑个性。
另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软通动力、清华同方、方正、中标软件、华迪、微软、东软、大唐电信、超图、华三通信、广州杰赛、大连华信等公司的领导、专家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解。
中国智慧城市工作联盟作为业内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组织此次会议深化了业界对智慧城市的共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冯钢副主任表示,作为指标研究的牵头单位,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认真学习和汇聚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为智慧城市评估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引导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