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的斑驳记忆和郑州之行的难忘镜头
(2017-05-23 21:16:12)
标签:
铃声飞扬 |
分类: 窗外景色 |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51EN00SIGG.gif郑州,还有河南,一直想踏上她的土地。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3ZH00SIGG.gif这块土地太厚重,这里的历史忒古老,这里的人物好风流。从《上下五千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仓颉造字,到教课书上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郑风,到《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从小人书《岳飞传》的“精忠报国”,到电影《少林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的侠骨柔情;从“二七”大罢工的工会组织,到兰考焦裕禄县委书记;从邓亚萍的飒爽英姿,到王立群的侃侃而谈......一个人的成长中会有如此多的河南因素。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4ZH00SIGG.gif稍微深一点了解河南或者河南人,是从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知道的。对留宿给孙少安的好心河南铁匠,路遥给予盛赞,说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而孙少平在煤矿下井的师傅一家也是河南人,他的恋人田晓霞牺牲后、他的师傅出事故后,他的惠英嫂、他的小明——这家残破的河南家庭可能就是孙少平最后的归宿。因为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因为少安、少平命运里的自强不息,我也为书中那些平凡的河南人而感动。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5ZH00SIGG.gif在太原上学时,学校北面有一个叫“扒儿村”的城中村,住了好多的河南人,以收集破烂为生,我们出出入入的路上,常常看到他们手拿着“扒儿”,肩上斜背着蛇皮袋,鼓鼓囊囊装着各样的废品......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6ZH00SIGG.gif虽然说河南人口超一亿,但真正与自己有交集的却很少。在同舟有刘磊,是个很优秀的青年干部,洛阳人,他家乡的花生很好吃。还有满口河南话的煤炭产业部陈榕主任、家乡是灵宝的煤业公司总会计师王海燕等等,老在一个饭桌吃饭交谈,感觉都不错。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51EN00SIGG.gif而这次郑州之行,让自己身置其中,近距离了解中原大地。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3ZH00SIGG.gif从绍兴到郑州,高铁直达,五个多小时里看个电影、看会《资治通鉴》、吃点东西、眯一会就到了。适逢北方高温,虽然是晚上八点,依然有阵阵暑意,打了车,趋向目的地——黄河迎宾馆。一路上楼宇溢光流彩,一个既像古塔又像玉米的建筑(后来知道是郑州会展宾馆,被誉为中原第一高楼)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煞是好看。
第二天的会议按计划进行,我趁着会议的间隙,到市内转了转。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4ZH00SIGG.gif法国梧桐树(尊崇习惯叫法,见备注)真高!以前在南京西康路看到的枝桠交错的梧桐树,虽然很高大,但主干不过二米左右。而这里的梧桐树高达30多米,可以用高耸入云、参天大树、伟岸挺拔等词语来形容。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64EN00SIGG.gif备注:人们口口相传的法国梧桐树,非法国,非梧桐,其实是二球悬铃木。悬铃木的叶子似梧桐,误以为是梧桐。17世纪,在英国的牛津,人们用一球悬铃木(又叫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又叫法国梧桐)作亲本,杂交成二球悬铃木,取名“英国梧桐”。因为是杂交,没有原产地。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作为行道树)。人们就叫它“法国梧桐”,人云亦云,把它当作梧桐树了。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5ZH00SIGG.gif这里的人挺好!坐6路公交车,准备从黄河迎宾馆站到二七广场,上车后傻了眼,没带零钱,舍不得把50的或100的塞进票箱。只好向车里的乘客请求换个零钱,一位长得很好看的妹子,大方地说,给你一块钱吧,解了我的围。虽然是一块钱,顿感这个城市的温暖。等后来,有老人上车,我也主动地把座位让了出来,小小的善心和善行洋溢着这个城市。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6ZH00SIGG.gif胡辣汤和烩面真好吃!我是个吝啬的吃货,河南挺适合我的。五块钱一碗的胡辣汤,一碗粘稠的粉面芡里,有木耳丝、有海带丝、有粉条段、有面筋块、有花生米、有牛肉粒,有猪油的醇、有胡椒粉的辛、有油辣椒的辣,有醋的酸香、有小葱的清香、有酱油的酱香...配上五毛钱一个的枣馍,如果再加上二七塔慢悠悠的《东方红》和整点报时的钟声,感觉自己好似一个郑州人了。网上说,老郑州都知道:最好是合记烩面,其次是老坟岗八一八烩面。于是,我到德化步行街东侧的小吃一条街上,品尝了他的烩面。烩面其实是一种拉面,师傅手中的面条拉长了抡圆了,再拽成两公分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煮在羊肉羊骨炖好的高汤里,并加入木耳丝、粉条、豆腐丝、海带丝,出锅时连汤带面还有羊肉放在碗里,并加上葱花、香菜、辣椒油,汤是白色的、面条是白色的、葱花香菜是翠绿的、辣椒油是红色的、木耳是黑色的,几片羊肉香而不膻,面条挺有嚼头,豆腐丝等有点韧性——正所谓:汤鲜味美、面弹劲足!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51EN00SIGG.gif短短的郑州几天时光,让我对这块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如果有机会,还要到少林寺、到龙门石窟、到函谷关、到殷墟、到红旗渠去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