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新生代女作家(高惠芬)读我的《白痴》之后的解析

(2013-09-02 09:15:27)
标签:

高惠芬

新生代

女作家

主导地位

报纸


大作读完,感触如下:

     1、            整篇小说弥漫着浓郁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俄狄浦斯症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读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

    “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

    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我引用了很长一段百度的话,目的是为了与您更好地交流。

         2、            娲娘,其实可以谐音为“我娘”,俄狄浦斯情结的味道更浓,您觉得呢?

        3、            然而,乱伦是一个巨大的冲突,目睹母亲与其他男人放纵也是个巨大的心灵事件。这个事件直接导致的就是白痴的身体和精神的瘫痪。他口出之言,必为凶兆,因为精神的瘫痪就是精神的死亡,言语也必和死亡有关。可以把村庄看成是一个人的精神内部世界。这个内部世界也经历挣扎、冲突、道德谴责,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打败”俄狄浦斯情结本能强大的力量而是受控于它。以白痴为精神内部俄狄浦斯的代表,他终为这个精神家园的统治者。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可悲的。

       4、            一百个娲娘也是母亲原型的化身。是男孩性冲动最初的对象。白痴终生挣扎其中、沉溺其中,整个作品我最终没能看到巴色也好,巴桑也好,真正拜托俄狄浦斯情结的控制,而让灵魂得到升华,而让精神家园得到拯救,所以最终白虎庄的沉沦是必然的。沉沦意味着精神家园的坍塌。

      5、            至于映射社会的、政治的,我相信也是必然的。社会如同一个人,我们的国民普遍没有直面过俄狄浦斯情结,导致政治的虚伪和不人性,导致民众的盲目狂热和太轻易被安抚。导致这个社会的不民主、人个体发展受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