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清河边恬静而朴素的风光
(2012-11-28 21:39:14)
标签:
宜昌人文意味性格特征海量 |
分类: 文学评论 |
本书的传主王竹溪先生即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物理学家,又是数学家、翻译家、文字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闻名中外,是北大物理五宗师之一,是若干文学术名流的导师。他与著名生物学家汤佩松合著的《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成为中国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克拉默评论此文“已远远超越其时代……并显示出对这问题的理解高于同时代的任何其他论文”。
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大家,王竹溪教授精通中、英、德、法、俄五国语言,参与了筹建原子能所二部的工作,编撰有250万字皇皇巨著《新部首大字典》,为用汉字准确翻译世界上习用物理学和科技名词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王竹溪先生培养了包括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断裂力学、金属物理学开拓者之一陈篪等同志在内的一大批物理学精英。
如此浩瀚艰难的工程,作者真的具备驾驭它的能力吗?如同徐迟当年创作《歌德巴赫的猜想》一样,作为仅有湖北省航天工业学校电子专业学历且只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海燕,面临着专业上、学养上和文学上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他能行吗?带着这样的疑问,通读了全书,发现海燕区别于一般急功近利的写作者,凭藉着海量的时间,海量的资料和海量的考察走访,然后在传主严谨务实的学风、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感召下,完成了这种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写作。正如海燕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他以时间为坐标,以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长历程相互交叉行进,架构了整部作品,展示出传主如同“东清河岸恬静而朴素的风光”一般的人生历程,将一个鲜为人知的王竹溪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传记文学,除非传主是人文科学范畴里的人物,对理科类传主而言,要想融入较强文学性,相对而言会困难重重。然而,海燕以三袁故里后人的文学敏感与才华,牢牢抓住那一方水土所特有的文化与历史渊源以及人物与风情之类某种独具文学性的天然关联,向读者展示出作为理科传主传记文本文学性存在的某种可能性。由此,线索清晰明了、脉络一清二楚的文本构架,加上文本在叙事性对话与人物细节的应用,便成了“东清河岸恬静而朴素的风光”的重要文学表现。
梳理这部传记的文学性,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在写作中以不断叠加式的文化关联完成他的文学表达的。而这一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地方,就在文本的篇首。作者像许多作家一样,以《诗经·卫风·淇奥》里的一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作来引语,自然让人联想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就是这样一句诗,让那如骨器象牙切磋,如翠玉奇石琢磨,且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的美貌君子,如同淇水河湾挺立修长翠竹一般,展现在读者眼前。不仅如此,作者以一种暗示的方式,在读者心里从此留下底片,无论追忆还是想象,都留下了“如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的情感伏笔。
然后,由文学作品中如同仙一样的美男子,推及到现实中的传主,中间的纽带,作者进一步借用了文学渊源事象——引领风骚、驰誉海内外的明代“公安三袁”及“公安派”。再然后,作者的笔触进一步落地到“两岸垂柳绿杨、河水澄澈清幽、……风光旖旎”的崇湖和东清河。进而,作者笔下的河流一直流到“潭子湾”,流到谭子湾里那条最后流走向世界的“竹溪”——王竹溪。作者以这种文学味道十足的春秋笔法,一步步走近传主,毕剥开来,可谓匠心独运。
接下来,主人公出场了,下面的戏由他登台演出了。这时,作者的文笔随之转移,便借用传统古典文学手法,以"李先生"之口白描出其主的天生不凡:“天庭饱满,底角方圆,手长脚大”。及至上学取字,再次交待溪竹之名源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求学期间,传主自比“三袁”,并拒看街灯狮舞竹马,妙答路人“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窗前勤苦学,马上锦衣回”。传主熟读《四书》、《五经》、及各路小说等书藉,及至“当时说话也仿照小说上的口气”,都蕴涵了作者力图将天地人贯通到文本里以达其人文意旨的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作者在涉指民间事象诸如龙灯竹马活动和饱读诗书的细节时,没能以更加开阔的叙事描绘和重点雕凿,以致使“悬梁刺骨”般的苦读及外界的诱惑与传主的坚强意志没能作出强烈的对比,更没能展示出当时深厚的文化世情,削弱了文本的丰富性。或许是受传主海量的资料影响,作者让大量叙述成了为文本的主导,没有深潜到传主的内心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里去游走,导致文本的文学个性被减弱。但是,作者由始至终的文学性追求依然以一种“草灰蛇现”的方式存于的文理之中,并且在后面的文字里,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切入对话与细节描写等文学手段。比如王竹溪背景离乡,到武汉求学,文本就有了描写:
忽然听一乘客高呼:“汉口到了”……只见隐隐约约的高楼大厦一望无边,竖着高大烟筒的各式轮船,耸立桅杆的木船,连接天际……只见一座大楼耸立云端。
进了学堂,作者开始切入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对话,而个中尤其生动的是竹溪与治贵的对话:
竹溪招呼……道:“贵爹,这么早就在忙财呀。”
治贵……答道:“是大先生!大先生您好啊!”
……竹溪指着治贵的小孩问:“孩子们上学了吗?”
治贵叹了一口气:“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啰。”
“贵爹呀,眼前困难点,即使亏点账,也要让他们读书啊,要不做父母的就会耽误子女一辈子……英国农村实现科学种田,一个农民可耕种二三十石土地(一石合5亩),产量普遍比中国的高,流的汗水、花的力气普遍比中国农民少。”
治贵听了竹溪这番天方夜谭般的讲述,表示一定设法让孩子上学。竹溪抚摸着治贵孩子的头说:“贵爹!苦日子就快要结束了,千万别忘记送孩子们读书识字。”
关于王竹溪朴素的生活作风,作者也通过一组对话让其形象跃然纸上:
年轻人说:“王教授是留过洋的大教授,为何穿得这样朴素?”
王竹溪笑答:“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家乡人都晓得我的底,何必装洋气?要勤俭为本,穿粗布衣服,吃粟米饭、吃稀饭、吃杂粮都可以。”
这些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传主的人文形象。但很遗憾的是,像这样的对话,在文本中出现的并不多。然而作者的文学性企图,一直在作自发的努力。比如他在文本板块的转承之间,大量引用了诸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歌》“东西文化,荟萃一堂。邃密群科,求真探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多难殷忧兴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高度概括的诗词名句来表现王竹溪的德艺双馨,并借此完成传主的精神写照和作者笔走龙蛇的文学意趣。尤其是传主漫长的人生奔波与求索,有着大量的理科成果需要展示出来。但是这些成果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物理学伦理与数据。因此,它们便占用了传记文本非常海量的篇幅。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如此,海燕依然在这种理性光芒瀚淼的文本里,切入了一些珍珠一般的细节描写,让作品增彩增色。比如王竹溪成亲洞房花烛的大喜时刻,他却给新娘子改名并教授习字;比如求学为不耽误妻子青春主动提出退婚而妻子南上团圆;比如公安县长刘鲲生一干人与他面晤时的谈笑风声;比如与小学教师王晓扬论道“掀”的写法及意义,并准确无误地指出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哪一页、哪一行等,这些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传主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但是,这些细节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深入细致,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展示的努力。
综观整个文本,因为传主是一位物理学大师。这给传记作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对一位业余作者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冒险。但是,海燕以极大的勇气和耐力完成了这项工作。也因为如此,文本在涉及大量物理学内容与意义的表述时,没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和深入浅出;在传主攻克一个又一个物理学与人生难题时,所遭遇的种种刻骨铭心的细节,在作者笔下几乎就是一笔带过,显得非常可惜。作好这类传记,一方面需要作者吃透专业要义,另一方面需要作者吃透人生要义;然后在整体框架下,在基本事实和历史沿革真实的前提下,还原传主的人生之路。这是相当不可或缺的一环。希望作者在以后有关创作选材和要义的把握上,开掘得更深,铺排得更远,立意得更高。
杜鸿
2012年11月26日,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