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代小说空间还原历史及其人物的真相
(2011-11-28 15:31:55)
标签:
刘裕长安《资治通鉴》触龙资治通鉴帝王史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五年前,许雨浓先生以一种文化勇士的姿态,出现在湖北省门户网站,以一种狂风暴雨式的速度发表他的《帝王文化》系列。这一方面让我为他的文字量感觉到震惊,另一方,产生探求他创作如此丰沛之作的能量源泉之所在。一般而言,一个作者进行如此巨制的写作,除了外界条件必须具备之外,还有内心的写作冲动与激情,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套科学的内在的写作方式、构思机制和叙事机制构成的写作乐趣与驱动能源,是万万不可或缺。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许雨浓如此这般的呢?其实,一切答案就在他的文本里面。
当时,网络上对三皇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许雨浓为了让读者明白他的意图,便以《释“皇”、考“三皇” 》为题,解释出三皇的六种说法,澄清了三皇的误读,即明确了燧人、伏羲、神农为真正的三皇。随后,许雨浓玩起了真的,他开始在《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完成一部全新的帝王史。当时我有些怀疑,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先不说,关键是能否坚持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寻找到一直可靠的力量去完成这个浩瀚工程。随着三年的流逝,他的文字渐渐呈现出来,在当时我主编的波比网上,以《萧齐沉浮》为题发表了一部分并且一举夺得2008年花城出版社在背后支持的季度长篇小说一等奖。值此,我为他高兴之余,也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所振动。我发现,他找到了那股属于他并且驱使他长途跋涉的力量之源。
在我的印象中,许雨浓是一位有个性,对创新有着特别嗜好的人。他所写的《谈谈先秦若干历史悬案》,对一些典籍作了宣战,提出了鲜见的难得的个人看法,指出了司马迁在很多历史上的不作为,并让一些谬误在他的文本里得到了澄清。这篇文章曾被全国各大论坛转载,热火一时。后来,他藉此提出了要为中国历史正本清源的想法。
或许因为中国始终是一部刀与火的历史,客观地说,中国正史,有非常多的东西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按说,这些传说是不能作为正史出现,更是不无法作为历史依扰的。随着现代考古的出现,我们对一些淹没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许雨浓就是站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想以他的创作,重新还原一部接近真实的历史的全新文本。然后,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真正的学术很难被接受,但许雨浓仍然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了下来,完成了他四百多万字10个部分的巨制。而对真相的探求,成了他前行的惟一依据与动力。
为中国早期帝王立传,既要忠于原史,又结合现代考古提出新的观点,这里面如同陷入历史迷宫一样困难。是作家迷失在文字里,还是文字迷失在作家面前,往往是谁也难以预料的结果。但是,许雨浓似乎在这两个方向上,一直比较清晰,也很明确。与此同时,在创作方法上,许雨浓给自己定了四点规矩:第一、力求让读者能读懂他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第二、尽量保留原文,并将原文中一些被淹没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第三、结合现代考古对《史记》、《资治通鉴》中的谬误进行了订正;第四、融通小说的叙事方法,以文学对真相的洞若观火,探索历史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地理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对人物心理和人物的历史表情作了相应的刻画。
基到这样的主张和思考,所以,我们在读许雨浓的《资治通鉴帝王史》时,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他会从学者的角度去论证历史;有时他会以散文家的风格,在历史的空间浪漫地信步;有时他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说家,在历史的空间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例如关于刘裕,《资治通鉴》仅仅用171字:
刘裕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至山阳,闻何无忌败死,虑京邑失守,卷甲兼行,与数十人至淮上,问行人以朝廷消息,行人曰:“贼尚未至,刘公若还,便无所忧。”裕大喜。将济江,风急,众咸难之。裕曰:“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若其不然,覆溺何害!”即命登舟,舟移而风止。过江,至京口,众乃大安。夏,四月,癸未,裕至建康。以江州覆没,表送章绶,诏不许(《资治通鉴》义熙六年四月)。
就是在这171个字的基础上,许雨浓运用他独的个性与气质,将一个更加活脱的刘裕呈现在读者面前:
刘裕从南燕撤到下邳,把辎重用船载回,自己率领精锐部队步行,到山阳(江苏淮安)时,他听说何无忌牺牲,担心建康失守,下令军队脱下铠甲轻装急行。他带着几十位核心人物赶到长江北岸时,天空阴沉沉的,东北风呼呼直叫。如此恶劣的天气怎能渡江?正当他看到江面上汹涌着白浪,而感觉到茫然之际,前面来了几名过路的人。刘裕上前打听朝廷的消息,其中一位中年男子说:“敌人还没有到呢!”这名男子说完,打量了这群不宿之客。另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年人,看出这群人中有一位不平凡的人,惊讶地说:“这不就是刘裕将军吗?您回来我们就不怕卢循了。”
刘裕点了点头,这群人的信息让他心里多少有点安慰。刘裕转身看了看建康城方向,恨不得立马飞过长江。但是,此时无情的风卷起一迭迭巨浪,众人都认为此时乘浪渡江十有八九舟覆人亡。刘裕不知是听到路人的赞誉,还是一种使命感的驱使,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天公有意帮我的话,风就应该自动停止。不然,我们如果被淹死就是天意!”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渡船启航,而风却停止了。历史的一页沾着江水的潮湿揭开。
从原文与许文的比较看来,两个文本不仅是字数的增多,而是诸多小说元素的切入。原文可谓直铺历史,没有典型环境,没有情节起伏,没有人物心理细节描写。而在许文中,这些元素一一归位,并且最大限度地将人物的形象彰显开来,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画面。而且读者读起来通俗易懂。
让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现代小说的空间,构置在历史事件之上,并且形成艺术文本的:
秦国随着宣太后的死,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格局;魏冉的离去,新的太子由安国君赵柱接任。为何这一时期秦国人不以嬴为姓,而以赵为姓?是因为早在公元前970年前后,秦国祖先还居在雍邑(陕西凤翔)时,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居住在赵城(山西省赵城县西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东屏中镇霍山,西耸罗云明珠,北依太岳余脉,南展葱茏沃野,汾河纵贯其中,临汾盆地由此铺开),得到了周穆王的赏识,从此秦人开始发达,所以以赵为姓。
话不闲扯,书归正卷。再说秦国这时进攻同宗赵国,夺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因为赵孝成王新即位,是赵太后垂帘听政,她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见赵太后前来求救,提出要求说:“必须以长安君(孝成王的胞弟)作为人质。”赵太后疼爱长安君就像含到嘴里怕化了,拿到手上怕丢了一样,也就没有同意。这样齐国就没有派救兵。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太后却公然对左右随从说:“谁敢再提让长安君作为人质,我这个老妇人就会向他脸上吐涎水!”
不到四十岁的赵太后,竟然如此发怒,惹火了孝成王的老师(左师。另一说为无实权的高级顾问)触龙,触龙不怕太后吐涎脸上,因为事关国家的存亡,所以他愿意厚着老脸见赵太后。太后听说后,见对方是赵国的老臣,又不好不见,只是接待时怒容满面。心想:你触龙敢轻视本宫吗?看我怎么收拾你!正当她在遐想时,触龙拄着拐杖缓缓前来就坐,并且歉意说:“老臣腿脚不灵活,一直怨恨自己不能前来问安,在这种自责中担心太后为国事操劳累坏了身体,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您。”
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赵太后没有因为对方道歉而客气,她仍然怒气冲冲地说:“你还能行走进宫,老妇只能靠推车行走!”
触龙听出了这个悍妇的火药味,但仍然表现出极为关心的样子,说:“既然王太后的身体如此欠佳,吃饭怎么样?”
太后见对方以弱示己,又不好发火,再次应付说:“完全靠喝粥。”
太后说完这句话时,一种生命的感悟让她突然产生了对这位老臣的亏欠。这样一想,她脸上渐渐消退了冰霜。触龙见王太后在慢慢地接受自己,进一步旁敲侧击地说:“老臣那贱小子舒祺,从小就不成器,而我年老气衰,对他又有一种怜爱。如此一来,我想让他补个黑衣(王宫警卫制服为黑色)保卫王宫,所以冒昧地前来请求!”
王太后一时不知是计,还以为是真情流露,连忙表态说:“行。但不知道他有多大年纪?”
触龙见太后蒙在鼓里,又见小儿子的事达到了目的,立即说:“十五岁了。”触龙说到这里,为了把话题引向深入,加上一句说,“照说,这个年龄段虽然还算年轻,但是,我想趁我还没入土前,看到他有个依靠。”
太后见对方说得合情入理,想幽默一回,抛出一句:“原来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幺儿子呀!”
触龙见双方的话题非常投机,进一步套近乎地笑着说:“男人疼爱起来比女人还要厉害咧!”逗得太后大笑说:“不对,还是女人更厉害!”
王太后说这话时,已经没有任何戒备,那灿烂的笑容,似乎像遇到了知音。触龙循序渐地进地说:“老臣以为太后最疼爱嫁到燕国去的燕后,难道说您疼爱燕后能胜过长安君吗?”
触龙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单刀直入,而王太后还沉醉在爱的长河中,竟是浑然不知。她仰面大笑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疼爱远不如长安君。”
触龙见对方入了圈套,揭下面纱说:“是呵,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考虑深远。就像您送燕后出嫁,拉住她的脚跟哭泣,想到她去了遥远的燕国,心情十分哀伤。等到燕后远去,每逢祭祀您就会为她祈祷说:‘千万别让燕王退婚!’这难道不是为她作好了长远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对于触龙客观的说法,太后频频点头说:“是的。”
触龙见太后上钩,深化主题说:“从今天算起,赵王三代以前的子孙被封侯的人还有没有人继续被封为侯?”
太后屈指一算,连忙摇头说:“没有。”
触龙见对方认可了这一事实,开始揭谜底说:“这些人中,年代近的因犯罪,殃及其自身;年代远的因条件优越,害了子孙。难道说君王的儿子封侯都不能成器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贵而没有上前线建功立业,俸禄丰厚而没有经受劳苦。如今太后宠爱长安君,就是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财宝,却不如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
触龙的话,让太后恍然大悟,她不仅没有向这位老臣吐涎,还非常愉快地说:“好,长安君的事你去安排吧!”
有了王太后的认可,孝成王连忙下令为长安君备了一百辆车前去齐国。齐国见赵太后屈服,随即发兵。秦军见齐国援军前来,连忙撤军回国。
那么,如此生动的小说文本,它的原文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年)。
虽然,这两个例子,有已经被作为二十世纪的落后的写作方法——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适配。但是,当我们从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里去解读历史时,发现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历史文本的科学性所在。正是它将小说引入历史,且不适历史严谨与真实。这相当于戴着镣铐跳舞,是非常难得的,它显然地区别于历中演义与历史戏说。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上的原文和创作文本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正是这种匠心独运,让我们进入到了一种现代小说的空间去理解人物的个性与特征。这在我国史学典藉的创作上,可以说是首开了先河。而在许雨浓四百多万字构架里,就是凭藉着这样的写作法则,一直铺陈下来,还原真相,形成他对历史的全新解构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