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动结构与黄色密码的共融

(2010-03-14 18:45:07)
标签:

意境

画作

画家

意象

大刚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互动结构与黄色密码的共融

                           ——读段大刚的国画

 

和剑一样,任何审美定位或追求,都会带来多向度的审美结果,比如,传统国画大多追求意境美。而意境美往往呈现的方式多是静态的,包括山水花鸟人物,那种绘画内部所存在的诸多元素,都极大地依赖于作品整体上的审美呈现。所以,意境美一方向给作者来了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也局限了画作内涵的呈现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影视作品会出现并强大起来的原因。可是,能否在这种静止的意境中赋予作品一种强烈的动态感呢?很多视角艺术家都作出了是懈努力,他们利用人眼睛的特殊盲点,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然后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是,在国画里面怎么样注入这种整体意境的动态美呢?我想,段大刚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无疑是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的。

段大刚的《玉龙春秋图》,其画面构成元素很简单,有树、小桥、马车、溪流、民居、楼台亭阁,还有浮云远山。这些意象在国画里都是非常常见之物,或许新奇一点儿的要数奔驰在小桥之上的马车。但是,正是因为这两疾驶而来的马车的动感,引爆了整个画面的动态,在读者读到这幅画的第一刹那,让人感觉到画里面每个意象的动感,它们整体上配合着马车的动感,叙说着除了画面意境之外一个更加深远的故事。然而,这种动感又是从哪儿流露出来的呢?细察作品的每个细部,首先是它们在树枝和树叶上的展露。在枝枝和树叶上,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当我们将眼睛定在某一处树树叶上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树枝树叶相当地安静。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拉开,看着整个树冠时,就会感觉到它们如同潮水一般,在起伏翻动,如同山雨欲来前夕的景象。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凡高的《向日葵》,那种近乎燃烧的动感方式,把画面的情绪推演到一种极端的意境之里,让人获得区别其他静态画的艺术享受。而不同的是,段大刚的画面是黑与白的燃烧。其次,它的动感还表现在苍山与流云之上,表面上看,作品里面的山是静止的,云是流动的,但是,它们实则是互为一体的,是以一种互构性的动态而存在着的。当然,溪流与岸石之间也构成了这种动感的共谋,尤其是楼台亭阁作为画面静物最强大的意象,与树木、山水、流云的动感构成了更大的互动局面,从而反向地推衍和衬托出画面上强烈的动态质感,达到画家所需要的意图并非常稳准地扣住了“春秋”二字的叙事性。

然而,纵观段大刚的创作路线,似乎又有一种背靠背的画法在支撑着他的创作。在《江山揽胜图》里,他又以一种非常恬静的意境,展示出了一种清朗的境象。那么,在这看似平淡的画面上,那种子撞人心扉的空灵感又是源自何处呢?是浮阔的江面与溯水行驶的小船?还是江岸边上的苍翠树枝所笼罩的阁楼?是远山含黛的蒙胧与诗意?还是浓墨的石头与秋黄树叶的相映成趣?总之,画家将画面一一从深到浅,从浓到淡,到厚到薄,从近到远,作了一种似乎只有西方技术才有的水墨透视。并且,在这种同一的画面上,画家再次将对比与映衬的手洗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一点,无疑是水墨精神的又一创新之举。

在作品的色彩上,画爱也有着自己独到追求。纵观画作的作品,如果黄色在《江山揽胜》、《海上升明月》里,只是将作品文化底蕴里宗教般的基调予以呈现,并且仅仅只是起到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到了《山寨静,故乡亲》里,它无疑成了整个作品的主调。画面上,金黄色的树叶构成了画面的主杆部分,加上架上秋藤的呼应,房屋梁上的黄晕,以及天幕里的淡黄,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彩。画家把画中的山径、屋舍和河流置放到一种秋色之中,让人联想到故乡的芬芳与殷实。而且,作者对黄色的审美把握,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里面,更是到了一种铺张姿意的地步,黄河之源的瀑布波澜壮阔,在银白色的瀑花衬托之下,金黄的河水千姿百态,波涛起伏,构成了如同民族核心力量的意象,铺呈在读者面前,对读者构成了巨大的震憾。这就是黄色事象的力量所在。

据辞典释义,黄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大约为570~590nm,红、绿色光混合可产生黄光,类似熟柠檬或向日葵颜色,或者光谱位于绿色和橙色之间的颜色,是四个心理学基色之一,以及减法三原色之一。黄色的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的色彩印象。因此,在段大刚的画作里, 黄色被作为一种垫衬手段,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运用。如《魏武观海》,在大幅面的苍茫与银白的海浪之巅,主人公脚下的黄色铺陈出无限的暖流,与人物身上的红色的披风构成了作品全部意绪的载体。生命的豪迈与激情化作天人合一的气势磅礴,极大地冲击着卖者的感官与心灵。在《东岳泰山》、《霞慰东岳》、《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及至《神女轻歌》、《峡江晨韵》、《乾坤清气》、《峡江雄姿》、《水云间》、《一帆风顺》、《古道斜阳》、《松风斜照》、《蜕变》等大量画作里面,这种黄色基调则转移到了天空和层峦层嶂的山体之上,将一种大爱大情铺排开来,或隐藏在天地之间,让读者从一种苍茫雄浑中读到了人文的暖意。

当然,段大刚也有为数不多的、让这种黄色基调却位的作品。比如《台湾阿里山》,作品几乎让一种冷色调的清冽之感笼罩着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这个时候,画家显得非常理性而节制,工整而精细。树木山水云雾带着明显的精神高洁,阐释着画家对理想和圣洁的向往。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依然将河边的亭子处理成了黄色,让它们在这种清冷的意境里暗示出一种宗教般的暖意。这一点,在《曲径通幽图》、《玉龙山下束河古镇》、《石林关羽》、《眼前无俗障》,尤其是《江山如此多娇》等作品里得到了同样非常充分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文仙洞漫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