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文学的角度看杜鸿的《二次元初恋》
(2009-11-30 11:24:06)
标签:
教育丢手绢芦苇老理杜鸿 |
分类: 文学评论 |
从非文学的角度看杜鸿的《二次元初恋》
三峡大学图书馆 李安平
看杜鸿先生的作品,纯属偶然,因工作的需要,在网上查找到了他的《永远的三峡》的帖子,这是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但即刻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之后便将其作品一一读来。
读杜鸿的文字,仿佛就是与他在一同思想,一同呼吸:读《露天电影》,恍若回到了追逐着放影队观看露天电影的时光;读《老屋补记》,仿佛看到了自己那兀立在烟雨中的老屋;读《神龙溪散记》,不禁想起自己游历神龙溪时的种种经历;读《刁民李梦醒的的隐私》,却又能将自己幻化成各个水儿……。但同时,读他的作品,让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情是景是意,更能启迪你去思想,看到作品之外的种类深层次的问题或现象……。
拜读杜鸿先生的中篇小说《二次元初恋》,也很偶然,缘于自己的阅读,起初在一本刊物上看过二遍,并未留意是他的作品,但被作品的精美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反复读了几遍再回到开头时,才发现是杜先生的作品。整篇作品人物关系很简单,故事的发展也不复杂,以一个懵懂的、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看待自己身边的亲爱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自己的父亲、无奈却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芦苇老师、芦苇老师的徒有虚名的丈夫、大胆泼辣的李安娜及一直未曾真切地露面的宁若妍。很简单很简单,但却充分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心态,而不得不引起家长或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在他青涩、叛逆而又懵懂的少年生活中,他对一切都是那样似懂非懂:与两位同样懵懂的少女,分不清什么是爱时,产生了所谓的爱情,而且发生了更让他懵懂的事:泼辣的李安娜无知懵懂地咬伤了他的“弟弟”(生殖器),他却浑然不知其后果的严重性。是的,每个孩子都要经历成长——心灵的、情感的、生理的……,那么,我们该在孩子的成长中起怎样的作用呢?如何引导他的情爱?如何启迪他的心灵?又如何教育孩子在各方面保护自己?
青涩、懵懂、叛逆而又脆弱的朱小猪的情感体现在各个方面:
对芦苇老师,他一会将其当作青春萌动期的情爱对象,一会当作自小未曾享受的母爱,他是真的需要一个母亲的深深关爱的,在母爱面前,他是那样柔弱与干涸,当芦苇老师查看他的伤情时,作者这样写道:“在她的手指下面,我忘记了眼前这个人是我的老师,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在她轻揉着我时,我小声叫了一声‘妈妈’。 ……”。
对于爸爸、芦老师及老理之间的迷离错综的关系,以一个孩子的社会视角,朱小猪是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所以,他就自始至终,就用他孩子的方式干扰、破坏甚至最终以自残的方式来宣泄他的不满与不解:第一次的报复方式是疯狂地想念宁若妍,然后是不理睬爸爸,不接受他们的关爱,无计可施之后就是向老理告状,最终选择了自残。
随着小说起伏跌宕的演绎,是朱小猪的成长及其伴随始终的痛苦的情感历程。但是,最终落脚的却是爸爸是忏悔的:“小猪,这件事我们决定再也不瞒你了。也许, 这次事故,就是我们没有告诉你实情的原因。芦老师……芦苇就是……”。显然,读这部作品,并不是简单地被作品唯美的文字所打动,尽管不排除那些简洁、直白而又富有情感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并引导我一遍一遍地读下去。但是我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职业使然,往往将自己的思绪沉浸于故事深处,去感悟文字之外的一些思绪——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内心或者思想深处的关于人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一直是杜鸿作品的核心,这里无需赘述):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充满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的,这是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长期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那么,透过作品,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家长、作为成人,爸爸和芦苇老师又为他的成长做了什么呢?或者能做什么呢?
青涩的朱小猪是生活在浓浓的爱中的:无私的父爱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开篇作者就用这样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即使这样爸爸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我的背。”在通篇作品细致地描写的情节中,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文中一开始为儿子移植生殖器具),及与芦苇老师的感情处理方式上,因了朱小猪的不觖与反对,二人相处得小心翼翼,甚至是诚惶诚恐的,甚至明显地带有时代特征—当今时代,独生子女教育中的“父权沦丧”。但无原则的宠爱、父母承担所有的痛苦与责任,不仅不能带给孩子幸福,相反会丧失孩子的责任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到最后,朱小猪毫不负责任地再次伤害爸爸最在意的“弟弟”,作为对爸爸最大的报复和伤害。这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缺失,也是需要社会深刻思考一个严峻问题。
尽管小说中所选取的题材和描述都较为琐细,但却都能够风微知著,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以及他的社会思考。当然更多地还是要我们读者自己去领悟,去思考,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启迪读者这样无尽的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