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事中展开文化画卷
(2009-11-08 00:00:00)
标签:
叙事性画卷丹霞山古刹石岩文化 |
丹霞山,这个上苍过于宠爱的地方,集纳了太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还没走进它,我们就被它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事象所慑服,所吸引。然后,我们依据“叙事性是纪录片的灵魂”这一法则,将它纷繁复杂的人文事象与自然风光进行了比对与研究,确定了我们走人文纪录这条线,并依此拿出了近万字的一稿脚本。
走进丹霞山,当我们以人文视角和镜头语言去与之对话时,才发现即使把持着当代声光电最为先进的传媒电视艺术,我们依然显得如此目不暇接。如果不是事先策划和定位,要想通过一部二十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来对其进行表现,显然会无从下手。
因此,当我们穿行在丹霞山的文化遗迹间,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依然是它的文化,因此,我们进一步坚定了策划《丹霞山古刹》时的看法,那就是只有抓住了丹霞山的文化脉象,才可能抓住了丹霞山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有这个认识之后,我们在拍摄时始终坚持纪录片的核心要素,也就是镜头语言的叙事功能,在叙事中展开丹霞山烟波瀚渺的文化画卷。
众所周知,中国观众的精神雕像是由故事饲养生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受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的哺育,后来在他们的人生阅历中,由于从小就安装给他们的故事传统的滋养和潜意识的引导,他们的审美倾向几乎就是故事性的。一切在故事中体现,故事成了一种近乎万能沟通载体。所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样式,叙事性的强弱无疑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度大小的关键要素。可以这么说,作为电视艺术,是叙事性确立其收视率。叙事性被强化了,受众的普遍经验就会在故事中得到张扬,观众的认同感就强,收视率自然就大,从而才能实现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我们在编导《丹霞山古刹》时,采用在故事中阐释文化,在文化遗迹里讲述故事,突出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将丹霞山古刹的文化及其故事的内核一一剥露出来,让人们在故事中读文化,在文化中感受故事,从而让观众真正走进丹霞山,走进以丹霞山古刹文化带来的心灵颤栗。
基于这种想法,在拍摄《丹霞山古刹》时,我们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将纪录片的叙事性进行淋漓尽致的呈现。该片一开始,在对丹霞山与佛教的因缘及古刹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随即进入锦石岩寺的神秘传说。传说再由一位高僧的梦境,延伸到凿洞修行遇龙子,最后引出法云和尚和锦石岩寺的劫难与复兴。个中包含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梦境、神话、传说和寺院重修等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元素的载体,就是那些被拆碎重组的叙事画面。
该片行文至此,类似剥桔子式的呈现,将镜头推到寺内的画面。然后借着法云和尚传说带来的叙事惯性,对寺内大殿进行了承转性的介绍,并借此引出别传寺的创始人澹归禅师。
相对锦石岩寺而言,别传寺的传说与史迹,更具传奇性,甚至有点类似武侠类型片的叙事属性。作为明代疾恶如仇的著名五虎之一金堡,与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纠结一生的斗争,为他后来成一代佛教大禅师,作了充分的展示与铺陈。一生浓缩了时代与佛法要义的澹归禅师,注定了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物。就连他圆寂之后,因为一部书稿,致使别传寺庙毁僧灭,五百和尚死于非命。然而,如此血雨腥风,如此深重罪孽,一切只能归功于那个封建王朝。当然,故事背后,观众稍作深思就会明白,文化的灾难性湮灭并非偶然,而人们对真义的追求也并非磨难能够阻止。
就此,本片试图通过一位和尚的传说、一位大师的传奇和二座灾后重生的寺庙,以叙事性的镜头语言为载体,尽可能地呈现出丹霞山古刹鲜为人知的文化脉动。这就是它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