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云如烟:克隆时代,永远的乌托邦

(2009-05-19 16:33:45)
标签:

风儿

乌托邦

鼓噪

未来世界

胡恩

杂谈

 克隆时代,永远的乌托邦

                                       ­—— 读《鼓噪》

如云如烟

 

读完长篇小说《鼓噪》,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可能是这段时间自己正处在被疾病缠身的阶段,小说中对生命延长的某种向往或者说是幻想,可能也迎合了自己的某种欲望,但小说最后的结局却以克隆的失败敲灭了我们的幻想,生命在自然界中的无助更加清晰。

小说描述的是21世纪30年代,一位生命科学家胡恩的妻子在车祸中丧生,他克服重重困难,克隆了自己的妻子,并为妻子制造了与生前一模一样的成长环境。小说围绕这条主线,虚构了未来世界的某种可能性,同样,因为未来世界这个不可预知的时空背景,作者的想象力有了更广的穿越。诸如“爱情记忆棒”、“网络幽会软件”、“精神传感器”、“克隆器官”、“基因图谱倒置推演法”这些新奇的事物,当然最诱人的还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叶子及秋风儿一体的克隆人的诞生和成长。上述这些事物的汇集,使《鼓噪》有了一种新奇玄奥的科幻色彩。小说中主人公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却又柔和了以往一些科幻主题作品中存在的直接与机械,使文本之中的未来世界有了我们熟悉的烟火味儿。

有朋友说,小说《鼓噪》是在以爱情的名誉对生命基因密码进行一次触探,似乎不无道理。回到故事的主线之上,坚守《禁止克隆人类协约》、坚信克隆人与其主人不完全是同一人的男主人公胡恩,因为忍受不了爱妻的离世,复活妻子的强烈愿望成就了后来克隆爱妻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推进除了对生命基因秘密的一步步破解,而更大的推动力似乎都是依靠胡恩对妻子的挚爱。秋风儿离世前胡恩对日本人宫琦的态度,秋风儿离世后,他对克隆秋风儿的执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对生命基因职场上的苦研,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对心爱之人重生而做的努力。

有了这样的看法,再联系到上面所说的那些新奇事物,我们会感觉到作者笔下的未来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现有世界、历史世界的一种精神参照,他触及了我们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内心一直深藏的某些幻想或者说是欲望。小说中,则以万物无休止的复制(器官的克隆),还有就是宫琦所说的长生不老(克隆人的诞生)等来隐喻。

正如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虽然离经叛道神通广大,但他依然是被制度领袖“如来”制服并回归了人类所提畅的忠诚。《鼓噪》的作者虽然把人类的集体幻想和生命困惑以一种希望的方式游走了一次,但他并没有因为“未来世界”这个借口而和自然规律背道而行。我们来看小说中这样的文字:“你应该知道,世界是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连简单的植物学,都解决了不的难题,你梦想在人身上实现吗?……黑夜来了,黎明来了,天亮了,一切开始了,世界终无两片相同的树叶,如果有了,黑夜即来临……”与其说这是主人公的梦境或是他的眼前的幻像,不如说是作者为最终克隆人消失而埋下的伏笔。胡恩克隆的第二个秋风儿正好名叫叶子。其实初看小说时,为这两个名字,心细的读者就犯了刘心武的毛病,春风抚新叶,秋风扫落叶,秋风儿与叶子的组合似乎就预示着消亡,这样解读是否牵强有待斟酌,但上面那些语言有暗示叶子消失的功能,是绝对可信的。

其实无论是器官的克隆还是生命的克隆,它更象现实中的一种复制,一种翻版,即便它的精准度天衣无缝到让我们信以为真,但它只要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就一定有它的某一独立个性,即使微小到初期能蒙蔽过所有人,最终却难过时间这道最严的关口。它深藏的个性会随着时间慢慢渗出,慢慢背离它的主体(原版)。这种时候若要强把它往预想的路线拽,结局只会是消亡,就像人们常说的,任何复制的东西都不会有真正的生命。所以作者所写:“世界终无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果有了,黑夜即来临……”所以小说结局才有叶子的离去、才有依靠克隆器官活了123岁的班尼森的去世、才有那些移植在病人身上器官的颓废。

小说中秋风儿一直是在胡恩的脑海里出现的,从他们的爱情到她的死亡,作者都在借胡恩的回忆和幻想来加以叙述和描写。相反,克隆儿叶子却有血有肉的占了大量的篇幅,从克隆她、她的成长、她的困惑、她的爱情等等。但是读完小说,作为主线的叶子却远没有暗线所写的秋风儿让人难忘,这也许正是无论在主人公胡恩心里,还是作者读者心里,她都只能活在秋风儿的影子里,成为秋风儿才是她终极的去处。她是没有自我的,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如同在现实中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即便她灿烂美艳过,但那只是一种烟花般的美。叶子来人间短暂的一生,她一直走着被人预设的路线,随着她的长大,她唯一一次自我(而不是她的主人秋风儿)个性的展露,就是她与阿铁的爱情,但也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胡恩的设置背道而行,因为秋风儿基因的主宰,每次与阿铁情不自禁时,都会因出现爱恋胡恩的幻境而倍受情欲与伦理的双重折磨。就算后来她与阿铁享受了爱情的美妙,也是依靠“网络幽会软件”这个虚幻的产物。叶子最后的离去对胡恩,对克隆技术,对小说中所有出场的人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作者对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释怀,一解解脱。因为活不出自我,是一种最大的悲哀。

小说中胡恩和妻子感情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小说中这样描述:“胡恩与秋风儿的爱情浓烈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任何外人都无法体会的。因为他们的爱,已经进入不依靠语言表达,而靠心领神会来完成的……这些年来,胡恩与秋风儿,一直是用聆听彼此的心语来交流的。”当秋风儿在车祸中丧生之后,提到胡恩的痛苦程度,作者巧妙地写道:“纽约医疗中心通过获取DNA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千古爱情绝唱的主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痛苦指数进行了检测,发现他们彼此对爱情痛苦程度,与胡恩相比,竟然差了五个百分点,而《泰坦尼克号》里的男女主角,爱情痛苦指数更低,只有胡恩的百分之二十不到。”语言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想象可以驰骋万里,作者把主人公爱情的深度以这样的方式抛给读者,看来也是在引发读者的想象力。这种不可言语,只能比对的爱情,与叶子时期的“爱情记忆棒”形成鲜明的对比,“爱情记忆棒”是科学制造的东西,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不再依靠自身的感觉。联想到我们这个现实社会,梁祝的故事与《泰坦尼克号》足已让我们长久感动,只有自己缺失的东西才会对自己造成触动,也就是说我们的真情连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不如,更何况胡秋似的爱情深度。由此可见,“爱情记忆棒”暗示着现在和未来情感上的逐渐缺失,而胡秋的爱情是作者心中的向往,也是我们需要的情感填补。

“精神传感器”是小说中另一个了解人心的科技产品,作者魔幻了一个如同太虚幻境的场景,胡恩沉迷在那个虚幻世界中不愿醒来。他的助手们利用“精神传感器”了解了他的幻境。幻境中的玉米塬是他的理想王国,是通过努力就可以与心爱之人在一起的地方。与之对比的废墟和黑暗之国才是对他伤害最深的事实(秋风儿的离去、克隆中的困境)。安蒂通过“精神传感器”了解了真相,了解到玉米塬的一切只是白胡老人乌托出来的假象。虽然经过安蒂他们的努力,胡恩终于愿意面对真相逃离了自己的幻境。可是整部小说因为这段幻境的设置,泄露了作者对虚构的未来某种可能性的担忧,除去“爱情记忆棒、精神传感器”等所指的情感和交流障碍存在之外,小说中余下的可能性都只是我们的幻想和欲望,基因永远存在悬疑,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生命延长与长生不老,只会是为暂时解放我们心中欲望的乌托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梦见地震了。
后一篇:木兰故里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