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生风明月清
(2009-04-05 10:28:31)
标签:
行色散文车溪衣裳谷未黄新城市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谷未黄现在的散文,用他的话说,自己是“新城市散文开拓者,《哪里是故乡》的奋斗目标不是进入书房,它体现的是一种马桶文化,应该是公厕和私厕的必备读物。民间口语,通便效应,是一座置于故土的城市的反思,它的元素呈现出一种罂粟花的美丽,既无毒,又灿烂。”而关于行色散文的定位,他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自认,即“行色散文”是一个新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写照,是归乡人行色匆匆的梦语,也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行动色彩,更有一种幽默色彩。然而,我想就“行色”二字,将谷未黄的散文表象的行色与内在动因,进行一些尝试性地品读。
这种“情色逻辑”在谷未黄的行色散文里是无处不在的,如《到花瓣上去》里有“蜘蛛在花间挂上它的吊床,然后守候在这里,看着花朵如何变成一个孕妇,如何隆起她的肚子”、“花瓣原本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炊烟没有战火的福地,花瓣不是佛门,但是那些打坐的花朵一尘不染,让你看不到她的嫁衣,她的归路”;《男人的怀春运动》里有“泾河是汉水与俯河之间的一条水系,很婉转,很缠绵,很浅薄”, “如果说河水是河流的衣裳,河流的衣着正好与我相反,它们在冬天和春天穿的是泳装,把大部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这让我的动机有些不纯,好像是为看河流的隐私而来。” 《柴埠溪的初夜》里有“一块石头,如果以强烈的拟人手法,完美到需要穿裤子的时候,那这块石头就不是石头,它的灵性已超过石头本身的意义。在三峡柴埠溪大峡谷的杜家堡,有偷窥癖的几条汉子,就赤裸裸地站在这块含羞的石头的下游,遥望着洁白的瀑布在它的乳房下缠缠绵绵。” 《月亮:MOON》里有“一滴露珠,顺着茅草的肌肤,滑到最难堪的境地时,便听到了天籁”。《蝴蝶是自由的》里有“那些挥之不去的蝴蝶,金碧璀璨,形态华丽,肉身即服饰,服饰即肉身,其色彩以身体为皈依,它们的美,美在不以性器官示人,假如一只雄蝶挂着硕大的睾丸飞行,可能就不这么讨好了”。《亲切的距离》里有“野蛮的风掀开它的衣角,但看不见悬崖坚挺的乳房。……车溪潜过石头的臀部,……车溪只有在发情的时候,……只有孤傲的巨石,英雄般的嗅到美人的暗香”等等,作者都仰仗着这种逻辑性,增添了文章的生动与可读性。作者在他的散文里,总是若隐若现地以他的“行色逻辑”贯穿其中,让它带给文章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谷未黄这类散文主要体现在他的游记散文或风景散文上面。而在波涉到故乡,波涉到人物和风物的文章里,往往会一改这种行色风格,写得那么一板正经。
杜鸿(1966年12月— ),湖北宜昌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文学艺术院优秀人才库入选者,武汉作协签约作家。中共党员,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小学教师、教育、政府干部、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现任宜昌市文联秘书长,宜昌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2002年月10月时代文艺出版社)、《黛瓦园》、《石牌保卫战》、《琵琶弦上说》、《基因悬谜》(与人合作)和散文集《书房听雨》、《怀想三峡》、《永远的三峡》及长篇散文《峡江号子》等15部。与人合译有《肯尼迪家族》,与人联合主编有《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散文小说精选》(上下集,54万字),均由花城出版出版;有中篇小说《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获2002年度芳草文学奖;短篇《我爱蝶狼》获2005年全国首届青春文学大奖,《困兽》入选《王小波门下走狗第三波》,《马小树的爱情》入选漓江版《2005年度网络文学选》;中篇《怀孕的男人》入选《王小波门下走狗第四波》,中篇小说《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入选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6月版《绽放——红袖7年精选集之狼情》;出版有《杜鸿中篇小说精选》,长篇散文《峡江号子》发表于《芳草》文学双月刊2006年第四期;中篇小说《一枪二弹》入选《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小说精选》;有20集剧本《石牌保卫战》与香港大鹏影视签约,30集剧本《琵琶弦上说》与深圳电影厂签约。编剧有纪录片《变迁》、《山楂树之恋》等三十余部。其中,《山楂树之恋》获中国电视艺术协会金奖,《古刹南华寺》获中国纪录片协会一等奖,《归元寺的前世今生》获湖北省纪录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