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的说》之四:大隐于心

(2007-10-02 21:52:0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学/原创

怀念小时

《怀旧的说》之四:大隐于心  
 (后排左起为我,大妹,小妹/站在小椅子上面,故比大妹高,弟弟.我们四人,间隔,我和大妹同像,像父亲;弟弟与小妹同像,像母亲.前排左起依次为母亲,奶奶,父亲.他们也太不地道了,把奶奶挤得,看上去真不像话.拍于1984年.)
 
     小隐于野,大隐于心 
 
 
 

人人都是隐士,人人都是桃源。而且人人都有两个桃源,即一个生命中最完美的生命之源,一个生命之外最好的栖身地世外桃源。所以,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人们都在竭尽所能寻找这两个桃源。人们一方面企望回到人生的起点,回到生命最完美的时间上去,另一方面又在无限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柳暗花明,向往那近乎极乐的仙境。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达官,还是显贵,他们都在穷尽一生地追寻这两个地方。可是,很多时候,面对着茫茫世界,面对芸芸众生,他们往往又有着太多的迷茫。

生命的最完美的境界其实非常好定位,也非常好寻找。老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天下最完美的人,就是刚刚生下来的赤子。赤子就是天真未凿、浑然初生的婴儿。他说,赤子不吃不喝,不拉不闹,却精神十足,满面红光,整个身心没有一丁点儿瑕疵。所以,毒虫来了不咬他,猛兽来了不害他,凶鸟来了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无比,他的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他虽然不知道男女间的事情,他小小的尘根儿却高高地翘着。这些都是因为他精气专一、充足。他成天号哭,喉咙却一点儿也不嘶哑,一直是那么中气十足,这是因为他柔和到了极点。由此可见,老子对赤子推崇到了极点。于是,他用“赤子”来比喻那些“得道者”,说含德深厚的人,就是初生的赤子。在我看来,这种得道者,无疑就是那种走进了人生桃源的人。

但是,赤子不会永远是赤子。随着他们身体的扩张,欲望的增加,对外界的汲取多起来,身心也就一天天发生了变化。及至后来,他们有了所谓的“成熟”,就更不可一世。他们渴望做官,追求财富,贪婪美色,猎取美食等等,一味地意气用事,一味地霸道逞强,一味地贪欲扩张,与赤子呱呱坠地时所具有的浑朴、真纯与柔和相去甚远,最终与强硬、衰老、危险、死亡越来越近。就这样,老子告诉我们,人生的最完美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而且这种起点好景难再。如果人们后天想重新获得她,就必须明白一点,她并不在世外,而在我们的内心,并且,需要我们终身修为才能接近她。

对于世外桃源,像追求最完美的生命一样,人们往往会穷尽一生的力量去追寻它,而且还真有人获了成功。这个人就是“隐逸诗人之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陶渊明用奇文《桃花源记》,为心存妄想的人们描述出一处避秦绝境——“世外桃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毫无疑问,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方极乐净土。而且,这个地方似乎真就是人们的身心归属。那么,世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仙境乐土呢?许多文人志士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与众不同的是韩愈和的轼,他们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出了极大的怀疑。韩愈在《桃源图》里开笔就写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世道有桃花源存在。苏轼更是不认同世上有桃花源,他不认同的理由而且非常充分。他在《和陶渊明桃花源诗序》中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苏轼通过否定桃花源长生不老仙人的存在,否定了桃花源的存在。然后,他又进一步论证:南阳有菊水,清冽甘甜,三十多户村民饮了菊水,个个长寿,有的活到百二三十岁。无独有偶,蜀山也有个老人村,这里的人与世隔绝,不识盐醋,加上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溪中多枸杞,村人每天饮用,大多五世同堂。就是在这篇诗序里,苏轼一一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从而否定了世上有桃花源的说法。

苏轼这种形而下的否定,并没有效终结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与追寻。千百年来,仍然有无数文人骚客、官员名士,或是商贾白领、悠闲之人,无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特别是到了当下,由于旅游和文化之类的功利使然,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世外桃源的遗址纷纷显山露水,目前浮出水面广为人知的就有30多家,安徽、山东、四川等许多以“桃花源”冠名的地方,还打起了无休无止的口水官司。

那么,陶氏笔下的桃花源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以来,人们比较认可的有四个地方:之一湖南常德桃源。它面朝沅江,背靠武陵,由桃源山、秦人村、灵镜湖等组成,源内桃花盛开,吐红争妍,云蒸霞蔚,奇趣无穷。赏花之余,品尝擂茶,饮桃花酒,自有一番独特情趣。之二江西康王谷。谷内一水中流,青山合抱,雾绕云遮,桃林沿溪,小桥流水,田园阡陌、村舍俨然。之三云南坝美村。村子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一条坝美河横贯全村,每逢夏季,河谷便成了男、女的天然浴场,人们在竹林里换下衣服,纵身跳入河水中,十分惬意。

当然,除了这些地方之外,还有湖南武陵的苗族地区,赣榆县沙河镇的武陵,连云港市宿城山西麓的武陵,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河南南阳内乡夏馆镇的青杠树村,广东省肇庆怀集县桥头镇桃源等众多叫桃源的地方。可是,这些说法大多只是某些地方官员与文化人一厢情愿的合谋,大众认可的程度并不是很高。

其实,寻找桃源,找准了路径也并不难。如果我们沿着陶渊明的心境去寻找,自然会寻到一条难得的幽径。桃花源是依照陶渊明的审美转化到人世间的对应物。陶氏所处的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士人较多被残酷镇压,自由思想受到重压,心灵普遍受到创伤,而这种创伤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心灵本能地向往回到过去,回到生命的起点,甚至回到母亲身体里那温暖的子宫中去。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那儿才是他们最安全、最无忧无虑的地方。

作为东晋文学大家,陶渊明自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他智性地发现,时人的这种病根原来始于“秦乱”。他在洞悉了这一真相之后,便借梦还魂,以臆取道,穿越时空回到了先秦,并在那儿看到了时人“黄发垂髫”和“怡然自乐”,以及他们的幸福生活,最后,他从桃花源带回来了人们梦昧以求的现世宝物。这种宝物就是现实中人的生存理想,即一种合符自然和人性的、充满爱意和亲情的栖息地。

可是,《桃花源记》的结尾告诉我们,渔人误打误撞去了一趟桃花源之后,随即他很快就迷失了再回桃花源的路径,包括其他试图寻访桃花源的人,也都没有成功。作者通过“回不去”这个结论暗示我们,其实,桃花源里的一切,都只是作者的臆想,而并非现实和真相,桃花源压根儿就不存在,回到桃花源的路本就是没有的,回到率性自然的生存状态更是不可能的。相反,透过作者描绘的桃花源,透过这些晶莹剔透的文字,陶渊明时代士人的真实处境全部暴露无遗,即使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一直在努力寻找率性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归去来兮的道路,他们更没有与腐朽专制的政治暴力抗争的力量。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逃离以保留自我天性。可是,他们连这条逃离的小路也行不通。

桃花源的一切启示我们,人如果想在客观世界找寻桃花源,永远只能是一场空。并且,这样的世外之境,永远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有我们的心灵,才是自然人性的盛装之地,才是我们的理想栖息之境。

明白了这一点,找不找得到那种客观的桃花源,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有没有桃花源。因为,在客观世界里,在中华大地之上,桃源一样的山,桃源一样的水,桃源一样的洞,桃源一样的花与人,无处不在,比比皆是,可谓无处不桃源。可是,这个世界往往缺少的只是人们的世外心境和桃源镜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