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知、修身”话题学生推荐习作选(一)

(2022-10-23 15:03:19)

 

                  

德才兼备,方为良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曹操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唯才是举,在才不在德。“德”与“才”,谁为首?这是一个千古议题。千年来名门大家皆为此争执不下,乃至如今,人们仍在热议:“德”与“才”究竟谁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谁才是新时代中国的心之所向?斯以为,二者不可取其一,唯有德才兼备,方为良品!

有德无才,是为次品。面对百年大计之大变局,光有德是远远不够的。空有一身修养,却身无才干,他人便只会当你是那百无一用的书生。试想,烛之武若是没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而只是位名望颇高有德无才,是为次品。面对百年大计之大变局,光有德是远远不够的。空有一身修养,却身无才干,他人便只会当你是那百无一用的书生。试想,烛之武若是没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而只是位名望颇高的老人,他如何能不费一兵一卒说退百万秦师?且看今朝,倘若耿爽只是一位只讲道义没有丝毫外交才干的翩翩君子,他如何能在群龙盘踞的联合国为中国掷地有力的发声?故今日之青年,定要身有才物,不断提升自身才干。

有才无德,是为毒品。这样的人,国家是万万不敢用的。一招不慎,便是荼毒社会的大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部分中国海外留学生在外网大喊:“中国应该为自己的过错向世界道歉!”能到海外留学,他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们的发言却着实让人费解,溯源尚未完成,便挥舞着大棒“声讨”。一味迎合西方,却忘了自己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归根结底是缺乏良好的个人修养。故今日之青年,定要提韵养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德才兼备,是为良品。大可不必刨根问底“德”与“才”谁更重要,因为二者缺一不可!自古以来,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德才兼备?没有!倾尽家财抗元的文天祥是德才兼备的;烧毁田契,把自己的土地分给穷苦农民的澎湃是德才兼备的;甘心深潜半生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王旭华是德才兼备的;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的”白衣天使们“是德才兼备的……他们都有极高的个人修养和才干,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大国添砖加瓦。故今日之青年,定要德才兼备,报效祖国。

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必做无谓的争执。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成国家所需的良品。

【推荐理由】先用曹操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唯有德才兼备,方为良品,再从分论点——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德才兼备进行论述,最后与中心论点呼应。    (冯亚敏)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然能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理论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欺人自欺,只会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查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求知时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应该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乏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准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家伙。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头脑的缺陷,是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的。

【推荐理由】培根从读书的目的,谈到读书的方法和书籍的选择,各种书籍的不同功用,以及读书对性格缺陷的改造作用,每一句话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一个人摸索可能要有一个过程才能领悟,但是培根说出来却是那么简捷确凿,让人信服。同时,培根还告诉我们,读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可以检验知识的真伪,只认书本知识则会让人变得死板。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

                      (曹志静)

 

   

 有人认为我们在路上心中想到的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像旅行家似的沿途欣赏,不追赶路程,不在乎起点和终点。是啊,在多少条不同名字的路上,我没们都应该关注路程、沿途欣赏、淡看得失。在学术的路上,学者更应如此。

 做学术应关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背上“求知”的行囊。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有司马迁知前世无通史,故致力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广游名川大山,寻访遗迹以著《史记》。今有崔永元深感国名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够,访遍欧美国家以深刻探寻转基因食品的原理及对当下社会的冲击,从而希求揭开迷雾一角,为民众带来真理的曙光。做学术,当关注此番为学的目标,在为学之路上,无论距离长短,以“求知之心”一以贯之,以求达到终点。

 做学术应如旅行家般沿途欣赏,用“审美”装饰眼睛。复旦大学的何杨芳教授在不久前成功重走玄奘之路。这一看似与学术相差甚远的行为在遭记者提问时,他只是淡然道一句:“为审美,学术的审美。”是啊,学术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视科学、艺术之美,审视人性之美,审视真理之美。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这场学术之旅,则沿途便是树上开花,黑夜生光,处处都是美感与灵光的闪现。

 做学术应从容为学,淡看得失。学术是与“汲汲而求”无缘的。前日,易中天曾说要用5年的时间重写中国史,试问吕思勉先生用尽毕生心血写尽一部《中华史纲》,5年是否操之过急了一些?学者应从容为学,淡看功利,甚至成就,只求宗璞笔下的“可总是为人类日后的光辉事业做了点积恩吧。“从容、勤恳地为学,才能像江水成河流一样使真正的学术流淌出来,散发出时间研磨、淡泊浸润后的悠香。

  做学术,应有求知之心,审美之意,然后以一种从容、淡泊的态度一以贯之,才能做出真正的学术。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于敏娜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被物欲纠缠不清的现代学术界,重提学术的“求知、审美、态度”这一议题,怕是不为多余。

最后,鲜花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推荐理由】本文灵活运用多个实例,思路严谨且缜密的论述了求知这一论题。             (薛子涛)

 

求知修身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浊流让我们历历在目;渺渺青史里,也总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道德之国,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屈原还是范仲淹,廉洁之风,修身之气,贯穿始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廉洁修身,有时已被金钱,名声,利欲抛之于脑后。然而,国无廉洁修身之风气,衰败倾颓之势,必将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静心修身,势在必行!学生在大学之时,文化基础学习基本完备,思想尚未受到歪风邪气的侵袭,犹如初生之犊,若能于此最佳良机修身养性,步入社会后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要做到达则兼顾天下,穹则独善其身,实属不易。因此,廉洁修身,任重道远!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读修身道自明,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对一叠叠强取豪夺的钞票,面对一张张后悔莫已的贪官的脸,面对一滴滴发人深省的眼泪,面对一副副维护廉洁的镣铐,我们觉悟,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虽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可做到,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一个背离廉洁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后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无正纲之向导所致,因此,从今始学廉洁修身之道,从今始立廉洁修身之纲,其重要之势,已毕现无遗!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以德为纲方能知得失。

当代青年,倡导的是德才兼备,我们才学智慧已具有,道德修养需完备,廉洁修身,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洁,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抢骗,多一次路不拾遗,少一次贪赃枉法;修身,多一份处事的坦然,少一份无谓的执着,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让我们乘着廉洁修身之舟,驶向那前程似锦的未来!

【推荐理由】开篇引出文章所要讨论的话题“求之修身”,论证层次鲜明、清晰很有说服力,语言流畅,结构完整。尾段运用排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呼吁我们要做静以修身,修身以致远之人。

(陆筱雨)

 

求知修身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罪恶,那就是无知。”这是对知识的一种评价。也有人说:“口袋里有钱不如脑袋里有知识。”这是对知识的认可,同时也说明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要求知,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求知的瞳孔便放飞彩虹的希望,去寻求一些未知的东西。在成长的岁月里,我度过童年,开始走上求学路。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坎坷,曾想过放弃,可当我想过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恶性,增益其所不能”时,我的身体里又充满了无限动力,让我奋发前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的增长,我对知识和学习有了另一番见解。有人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命的明灯,”没有知识的头脑,如同没有蜡烛的灯笼”,“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知识是精神养料,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知识是一种涵养,它可以提高人们的品质;知识是前进的动力,是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所以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吸取更多的养料,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食粮,他会成为什么呢?是一棵植物,还是……我不会去想,所以我要坚持求学的道路,不管受多少的苦、多少的伤也无所谓,或许就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人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生活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知识又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知识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世界。

     漫漫求学路,需要有信心,需要耐心,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去拼搏,去奋斗。

     【推荐理由】引用了名人名言论述了求知的重要性,警示我们要对事情带有求知的心,并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论述了知识的意义。                    

(朱思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