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2014-05-16 20:26:05)

      一提起经济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想到的是自利,想到的是看不见的手,想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我们的主流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叫自利经济学,这个自利是从哪来的呢?是从个体本的方法论框架引申出来的。以单独的经济人作为经济的基本分析单元,以个人追逐私的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原生动力,从个人的逐利行为中推导出整个市场的变化,比如供求关系一般均衡,这就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范式。

    所有经济学的方法论争以及一系列对经济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要找到根源的话,其初始分歧点,就是基本分析范式的分歧。分析范式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基本分析单元。物理学的基本分析单元原子,基本粒化学是分子生物学是细胞和基因。我们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什么?经济学教科书的回答是——独立的经济人。

打开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一开篇就是这个图: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图中的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为均衡点。经济学最终论证,其实也就是中间那个均衡点是存在的。我提出疑问的是,这个图是不是哪里出错了?我学经济学,一开始也认为商品交易理当如此,但到后来下海经商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这个图形只有一个生产者,一种商品,也只有一个商品的价格。但是,我们知道商品经济是交换的,这里头我们没有看到生产者的需求,生产者的需求包括他的生产性需求和他的消费性需求,但是在这个图形里面没有反映。如果我要加进生产者需求,供给曲线还会不会这么走?比如说我的贷款到期了,我作为生产者,要不要低价把我生产的商品卖掉呢?又比如我有一套房子,我发现一个回报率高于房屋租金收益的投资项目,尽管现在房价很低,我会把它卖掉,去投资那个收益更高的项目如果没有生产者需求,你尽可以说,价格升高生产者才会增加供给,也仅仅是可以而已。但是,如果加入了生产者需求,不管是他的生产性需求还是消费需求,这个图就不能这么画了。这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这个图里面没有时间坐标,但是均衡点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供求双方反复博弈才能实现的。加入时间坐标之后,这个图形的意义变了,为什么?我们先看需求曲线,各位都是经济学家,这一条线谁都知道是什么,但是我现在还要问这个问题,这是什么线?如果加入时间以后,我就要问这条线是过去的线,现在正在运行的线,还是未来的线?如果我们加入时间坐标以后,这条线能不能成立?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我们先看,假如说这条线已经是过去的线,它已经实际发生了,比如股市从6000点跌到2000点了,是不是像古典经济学假定的那样,我们从高位一点点的下去,越低买越多呢?如果你问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后悔,后悔自己买早了。们在做什么事呢?通常是在上面买了以后,跌下来害怕,卖掉了,半山腰冲进去,跌下来,又卖掉,越往下越不敢买,跌到最低点的时候往往是市场最黑暗的时候,很多人会赌咒发誓再也不进入股市,敢买的人是最少的。并不是越往下价格越低买的人越多。所有大宗商品都是地量价,天量天价,反而是最高位,需求量最大,成交量最大,买得最多,和主流经济学的假定相反。所有的市场都是这样不管是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以及猪肉、大蒜、红小豆、姜、糖......等消费品市场,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一会儿再讲

    我问如果是现在的线,假定6000点跌到2000点,就到这一点了,我问在座的诸位,该不该买?现在看低的能看到1000点,看高的能看到6000点,谁对?谁是理性的经济人?事实是在这个点位不知道该不该买,以及该买多少。这是讲现在。

    如果它是未来的线,假定我们是在6000点高位,你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你知道股市会跌到1600点,你会在下跌过程中买吗?肯定不会,你会等跌到1600点的时候买。一加入时间坐标以后,我们这些假定就全都是废话。

我们再看供给曲线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我刚才说了,你这条供给曲线没有讲生产者需求,生产者需求是什么?如果是生产性需求,那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如果你的生产成本的上涨超过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如上图所示,你会不会增加供给应该不会。从交换角度来说,你这条线不成立。维护主流经济学的人会这样来辩护:我们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者增加供给。事情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假定成本不变。生产者无限增加供给的前提是什么?并不需要以价格上升为前提,只要价格不变就足够了。只要不变的成本和不变的价格之间有利润空间,比如,有20%的利润,我就会无限扩大生产。我们看这个图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有利润空间,且固定,生产者就会增加供给,这也是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下假定的状态假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供给不需要以价格上升为前提。

实际上的价格运行是什么?请看下面这个图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我们经济学教科书描绘的不一样,这个图有双纵轴,就是价格和数量两个是并行的,在价格上升的时候,交易的数量也在同步增加。这个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资本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转换。而且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向而行的,而不是相对而行的。即上涨的时候供给量和需求量同时上涨,但只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上升;同样,当价格下跌时,供给量与需求量同步下跌,只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行(更为复杂的价量关系请参阅拙著:《互利:经济的逻辑》第五章)。两者相交的点S=D,不是均衡点,而是转折点(见图中的S=D之处)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市场价格会自我实现。当上涨产生赚钱效应以后,就会吸引更多存量,比如银行的存款,国债,债券,或者是房地产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里来,这是存量变成流量。在价格上升过程中,不断的上涨本身会形成更为乐观的预期,就吸引更多的存量转化为流量。所以越往上涨,不管是买入还是卖出,数量都增加。如果上涨的行情跨年度,投资者赚钱效应会增加消费,使一部分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改善。另外,上市公司通常都有交叉持股,股价上涨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收益。从而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当然股价不会无限上升,这个转折点出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当资本存量向资本流量转换到了它的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政府出台加息、提高存备金率,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就会出现反向运动,每一次上升都会被更多的抛盘打下来,高点一个比一个低,低点也一个比一个低。股票赔钱了,投资者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自然也不那么好看了,从而形成进一步下跌的动力,这就是下跌产生下跌,越跌大家越不敢买,形成恶性循环。直到资本流量向存量的转变达到极限,买入量终于可以超过卖出量时,市场才会止跌。所有的走势都是过头的,不是涨过头就是跌过头,不会出现向均衡点收敛的走势。股票市场自产生以来,都是大起大落。大宗商品市场和其他初级消费品市场也是如此。

    我觉得最奇怪的一点,就是我们经济学家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到这个市场,他们是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来看这个市场但却以斩钉截铁的态度讲价格运行的轨迹,显得十分武断。根本的问题在于分析范式出了问题。经济学讲个体本位,以独立的个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所以我们就会在推理的时候带来一系列逻辑悖论,包括收益最大化的假定。在资本市场实现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最低价买入,最高价卖出。个体本角度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放到交易系统中,你在最低价买入,一定要有傻瓜在最低价卖给你,你在最高价卖出的时候,一定有倒霉蛋在高位接你的盘,你的最大化益是以别人的收益最小化为代价的。这不是普适法则。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改变这个分析范式。判断一个分析范式合理不合理,要看这个基本分析范式是不是涵盖了我们所要分析的经济类型的基本要素,如果简化到失去了基本要素,失真。添加过多次要因素就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它的基本范式应该是什么呢?就是至少要有两个生产者,要有两种商品,另外要有两种商品价格,你才能构成一个商品经济的基本的交换单位。这个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分析范式。在这个范式里面可以看到商品交易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请看下图: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左下方和右方这个小方块是没有分工的情况下双方自给自足的生产效率,分工以后,大家技术改进、效率提高,就会产生比各自分别单干的时候更高的效率。这个更高的效率形成了双方的空间,双方通过分工提高效率以后,再通过交换分享这个效率,是商品经济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无从谈起。如果交换比率超越了互利边界,比如上下两头的黑线,这是重置成本。如果这个交换比率进行交换受损害的一方认为还不如自己生产,你的交换就无法完成了。中间两线叫做什么呢?叫做公平线,在行为学实验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博弈条件下,比如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式博弈,讨价还价式博弈,完全民主式博弈,公平底线在什么位置,行为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本人拙著《互利:政治的智慧》第二章

我们经济学讲个体本位,只有一维向量,一个标,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一个人利益扩张的边界会和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边界相冲突,最后演变成囚徒困境和斗鸡博弈。囚徒困境就是大家都选择背叛,按照理性原则自利原则,理性经济人的占优策略就是永远选择背叛,最后的结果是双输。互利就是要合作。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主持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用囚徒悖论的模式设计了一个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向全世界的博弈论专家发出邀请:找到这种囚徒困境博弈“锦标赛”中最好的策略(即能收到的总支付最大)。在连续三次竞赛中,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教授提供的“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策略胜出。所谓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就是第一回合选择“合作”,然后每一个回合都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

对此,阿克塞尔罗德总结出,好的策略(也就是可以获得生存优势的策略)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善良,即永远不首先背叛。这与利益最大化假设下的占优策略(总是背叛)完全不同。二是宽恕,即很容易忘记对方过去的错误,一旦对方“改过”,即以合作对待。三是不嫉妒,即当别人和你赚得一样多时,你依然很高兴。显然,这对决策主体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自私那么简单了。所以。主流经济学的完全自利原则,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生存策略。在欧奇斯和罗斯1988年做的最后通牒试验中,分了8个试验小组,其中4个偏向自私自利的小组,平均收入最低。这似乎暗示着,那些按照自利原则去行事的交易当事人,有可能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被淘汰出局。

互利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弹性空间,它会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个分配比例定的合理的话,互利空间会扩大。换句话说,互利空间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我多分了,你就少分了,不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比较容易理解,1929-1933年大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也包括日本。当时松下幸之的企业刚刚起步,生产许多新的产品,金融危机来临时,商品在仓库里面堆积如山,当时他在住院,他的属下给他打了一个报告,就是怎么裁员,怎么降低工资。但是松下幸之说我一个人也不裁,一分钱也不降,上半天班,剩下半天干嘛呢?去推销产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两个月时间内,所有的产品销售一空。这就是说,互利可以形成正反馈,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率,使这个互利空间扩大,蛋糕大,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够从中获利,并不是零合博弈,我得了,你就少得了。所以,下面这个图形表示什么呢?就是互利空间值和分配比例有一个对应关系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我们找到的是互利空间的最大化,就是对所有利益参与方,互利空间中占有份额的正。生活当中例子非常多,包括棚户区改造,包括劳资关系,包括体制改革,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了。实际上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互利解,即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前提下实现互利空间最大化,我们所有的政府决策都应该追求这个目标

回到这个互利空间的图形我们来解释价格变动的意义: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把价格变动放到互利模型里头,我们来理解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对于价格变动讲的是货币和商品关系,是买卖。但是,如果从交换的角度来说,价格变动实际上是交换比率的变动。比如猪肉价格上升,其他价格不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用其他商品和猪肉进行交换的比率发生变化。从这个二元模型里头我们能理解出所有价格变动的含义,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一旦价格变动所反出来的交换比率的变动走向极端,就会突破商品交换的重置成本,就是分工的重置成本。分工的重置成本是什么含义?就是我和你交换还不如我自己生产划算。结果是大量生产要素向价格虚高的产品生产领域流入,因为按照极端的价格,意味着你即使是二百五,也能赚大钱。要素跨部门无序转移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等你生产出来以后价格就一路下跌,下跌到什么程度?大蒜跌到7分钱一斤,不要说无效率的生产者受不了,就是最有效率的种植户也只能破产,你只能赔本甩卖。所有市场的效率,我们从这可以看出来,你扔掉的牛奶,烂掉的大蒜,刚盖了两年就拆掉的猪舍.......都造成大量的无效投入价格的波动,并不是总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人们的选择是有成本的,如果我们假定英国食品价格是均衡价格,英国每年有40%的粮食被浪费掉,就意味着你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和需求对接,让需求方不感到短缺,需要多生产40%的东西跟他匹配,剩下那40%是浪费掉了。更不要说价格走到极端的情况下许多的无效投入最终被淹没

我们争论了这么多年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却始终没有说清楚政府和市场边界在什么地方,市场确实有价格的引导作用,但是并不一定都是正面引导,在很多情况下是误导。用下面这个模型就可以看出政府作用在哪里,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这就是说,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把价格的波动范围,控制在互利空间的公平域之内。政府可以不去直接生产,但是政府控制交换比率的变动,这个事情在中国有过成功的案例,这就是唐朝大理财家刘晏对粮食价格的调控。刘晏根据历史统计数据,把粮食价格变动分五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规定不同买入和卖出数量,他通过“常平仓”建立了一个仓储系统,地方官员发现粮食变动到某一个价位的时候,根据他事先编好的程序,不用请示朝廷,就主动去做。如果请示,研究以后再批下来,再赈灾,人已经饿死了。最后出现什么情况?就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唐反而出现了很少有的兴旺景象,粮食价格稳定,民众安居乐业。还有一条大家没有想到的就是政府不征税,却可以通过这种高卖低买的过程增加政府收入,不增加民众负担,这才是真正互利的做法。

    所以,互利的二元结构,可以反映商品经济交换的本质,把基本范式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从里面推论出其他许许多多分析方式,并且可以演化出多元的模型。我觉得关键是你分析的起一定要正确。就好比说我们要盖一个大楼,要把地基选对,如果没有把地基选对,你楼盖的越高就越危险,最后终究会塌的。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