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变

打开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一开篇就是这个图:
图中的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为均衡点。经济学最终论证的,其实也就是中间那个均衡点是存在的。我提出疑问的是,这个图是不是哪里出错了?我学经济学,一开始也认为商品交易理当如此,但到后来下海经商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这个图形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一种商品,也只有一个商品的价格。但是,我们知道商品经济是交换的,这里头我们没有看到生产者的需求,生产者的需求包括他的生产性需求和他的消费性需求,但是在这个图形里面没有反映。如果我要加进生产者需求,供给曲线还会不会这么走?比如说我的贷款到期了,我作为生产者,要不要低价把我生产的商品卖掉呢?又比如我有一套房子,当我发现一个回报率高于房屋租金收益的投资项目时,尽管现在房价很低,我也会把它卖掉,去投资那个收益更高的项目。如果没有生产者需求,你尽可以说,价格升高生产者才会增加供给,也仅仅是可以而已。但是,如果加入了生产者需求,不管是他的生产性需求还是消费性需求,这个图就不能这么画了。这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这个图里面没有时间坐标,但是均衡点的实现,却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供求双方反复博弈才能实现的。加入时间坐标之后,这个图形的意义就变了,为什么?我们先看需求曲线,各位都是经济学家,这一条线谁都知道是什么,但是我现在还要问这个问题,这是什么线?如果加入时间以后,我就要问这条线是过去的线,现在正在运行的线,还是未来的线?如果我们加入时间坐标以后,这条线能不能成立?
我们再看供给曲线。
我刚才说了,你这条供给曲线没有讲生产者需求,生产者需求是什么?如果是生产性需求,那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如果你的生产成本的上涨超过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如上图所示,你还会不会增加供给呢?应该不会。从交换的角度来说,你这条线不成立。维护主流经济学的人会这样来辩护:我们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者增加供给。事情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假定成本不变。生产者无限增加供给的前提是什么?并不需要以价格上升为前提,只要价格不变就足够了。只要不变的成本和不变的价格之间有利润空间,比如,有20%的利润,我就会无限地扩大生产。我们看这个图:
实际上的价格运行是什么?请看下面这个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改变这个分析范式。判断一个分析范式合理不合理,要看这个基本分析范式是不是涵盖了我们所要分析的经济类型的基本要素,如果简化到失去了基本要素,就会失真。添加过多次要因素,就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它的基本范式应该是什么呢?就是至少要有两个生产者,要有两种商品,另外要有两种商品价格,你才能构成一个商品经济的基本的交换单位。这个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分析范式。在这个范式里面可以看到商品交易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请看下图:
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左下方和右上方这两个小方块是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双方自给自足时的生产效率,分工以后,大家技术改进、效率提高,就会产生比各自分别单干的时候更高的效率。这个更高的效率形成了双方的互利空间,双方通过分工提高效率以后,再通过交换分享这个效率,这是商品经济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交换比率超越了互利边界,比如上下两头的黑线,这是重置成本。如果按这个交换比率进行交换受损害的一方认为还不如自己生产,你的交换就无法完成了。中间两条线叫做什么呢?叫做公平底线,在行为学实验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博弈条件下,比如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式博弈,讨价还价式博弈,完全民主式博弈,公平底线处在什么位置,行为学家做了很多实验,由于时间关系不在这里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本人拙著《互利:政治的智慧》第二章。
我们经济学讲个体本位,只有一维向量,一个座标,这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一个人利益扩张的边界会和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边界相冲突,最后演变成囚徒困境和斗鸡博弈。囚徒困境就是大家都选择背叛,按照理性原则和自利原则,理性经济人的占优策略就是永远选择背叛,最后的结果是双输。互利就是要合作。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主持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用囚徒悖论的模式设计了一个有限次重复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向全世界的博弈论专家发出邀请:找到这种囚徒困境博弈“锦标赛”中最好的策略(即能收到的总支付最大)。在连续三次竞赛中,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教授提供的“一报还一报”(tit
对此,阿克塞尔罗德总结出,好的策略(也就是可以获得生存优势的策略)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善良,即永远不首先背叛。这与利益最大化假设下的占优策略(总是背叛)完全不同。二是宽恕,即很容易忘记对方过去的错误,一旦对方“改过”,即以合作对待。三是不嫉妒,即当别人和你赚得一样多时,你依然很高兴。显然,这对决策主体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自私那么简单了。所以。主流经济学的完全自利原则,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生存策略。在欧奇斯和罗斯1988年做的最后通牒试验中,分了8个试验小组,其中4个偏向自私自利的小组,平均收入最低。这似乎暗示着,那些按照自利原则去行事的交易当事人,有可能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被淘汰出局。
互利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弹性空间,它会随交换比率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个分配比例定的合理的话,互利空间会扩大。换句话说,互利空间不是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我多分了,你就少分了,不是这样的。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较容易理解,1929-1933年大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也包括日本。当时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刚刚起步,生产许多新的产品,金融危机来临时,商品在仓库里面堆积如山,当时他在住院,他的属下给他打了一个报告,就是怎么裁员,怎么降低工资。但是松下幸之助说我一个人也不裁,一分钱也不降,上半天班,剩下半天干嘛呢?去推销产品。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两个月时间内,所有的产品销售一空。这就是说,互利可以形成正反馈,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率,使这个互利空间扩大,蛋糕增大,使每个参与方都能够从中获利,并不是零合博弈,我多得了,你就少得了。所以,下面这个图形表示什么呢?就是互利空间值和分配比例有一个对应关系:
回到这个互利空间的图形,我们来解释价格变动的意义:
我们争论了这么多年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却始终没有说清楚政府和市场边界在什么地方,市场确实有价格的引导作用,但是并不一定都是正面引导,在很多情况下是误导。用下面这个模型就可以看出政府作用在哪里,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