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至今很少有政府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各国政府实行贸
易保护是出于无知和愚蠢还是出于利益的权衡呢?
会带来一系列成本的上升。
一,生产要素的转移成本:
部门。其中A国生产大炮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黄油有比较优势。按照正统经济学的
观点,A国应该生产大炮,将黄油交给B国生产;而B国应该集中生产黄油,将大炮
交给A国生产。这意味着A国的牧民和牧场都要用来生产大炮;而B国的军工厂要用
来开辟成牧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要去养奶牛。姑且不论这种转移是否可以实现,
就转移过程来说,也会出现效率损失和要素减值。
动生产率的降低,或者说不会引起比较优势的变化。可是A国的牧民去生产大炮效
率会高过B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吗?B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比A国的牧民挤牛奶
更在行吗?再进一步推论,如果A国的各种生产要素都用来生产大炮,意味原来用
于生产黄油的牧场都改成兵工厂,大量的牧民失去他们熟悉的工作,即使兵工厂可
以吸收他们重新就业,他们能否有效率地生产也是一个疑问。而牧民顺利再就业要
付出的安置费用、培训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就牧场这一生产要素来说,强行
转移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牧场被闲置,因为牧场通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运输
成本高昂;二是被低效率地使用,比如用来堆放垃圾,盖一些很少被派上用场的厂
房。对于B国来说,也是如此。生产大炮的矿山和厂房要改为牧场,在到处都是钢
筋水泥的地方养牛,是否划得来还真是个问题。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改行去放牛和挤
牛奶,肯定不如他们生产大炮有效率。
。谁也无法否认,美国的芯片制造业和软件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
但总不能让所有的美国人都干这一行吧,一个微软,一个英特尔,已经占了各自产
品全世界总销量的80%以上,还有多少外部生产要素可进入的空间呢?
生产,一旦两国交恶,或者别国有不良图谋时,是否会受制于他人?这是每一个国
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把由国际分工带来的安全风险折算
成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安全成本,如果这个成本足够高,就会限制一个国家参
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就让B国尝尝大炮的滋味?反过来说,B国会不会威胁A国,如果不满足它提出的要
求,就让A国去喝西北风?从正统经济学的自利原则出发,还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度来说,这样做十分合理,因为中国人自己造舰没有任何优势。用中国有优势的瓷
器、茶叶和丝绸去交换军舰,完全符合比较利益原则和要素禀赋优势原则。可是当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没有自己造船工业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军舰打掉一只
就少一只,再向英、德去购买时,军火商们开始漫天要价,本已财政拮据的满清政
府,此时更是捉襟见肘、一筹莫展。反观日本,情况完全不同。日本走自己造船的
道路,虽然不太符合国际分工原则,但甲午战事一开,其优势就显露出来,战争中
损失的船只可以迅速得到补给,打掉一只可以迅速建造一只。最后的结果是北洋水
师全军覆灭,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两库平银,外加“赎辽费”
3000万两。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出很多,但没有自己的造船工业无疑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安全成本,这个成本是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消受不起的。有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牺牲一部分效率也是
值得的。
三,调节机制缺失的成本:
这种收益不受损害,对于两个平行的主权国家来说,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在一个主权
国家内部发生贸易纠纷的情况。商品经济的维系条件是十分脆弱的,如果贸易当事
人的一方不遵守交易规则,提供伪劣产品,在产品品质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或
者没有按期履行合同;或者提出交换比例上的不合理要求。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
发生这种情况,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可以充当仲裁者。政府的公权力凌驾于交
易当事人之上,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如果是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发生贸易摩擦,
各国政府难免会偏袒本国企业,在没有外部约束力的情况下,一方的违约或仅仅是
被认为违约,都会引起报复行为,导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这相当于两个运动员
在球场上踢球,却没有裁判员,对于比赛规则各有各的解释和标准,这场游戏玩起
来难度要增加不少。如果一国的进口商拖欠另一国出口商的货款,跨国追索,成本
就比国内贸易要高得多。中国一家企业应诉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案,打了六年的官
司,虽然最后胜诉,但是时间成本、费用成本都是十分巨大的。
四,汇率成本:
后,只要成本控制住,盈利就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中就不同了。一份三个月交
货的贸易合同,按照当时的合同价,企业还有利润。可过三个月后,企业交货时可
能就没有利润,甚至亏损了,这是由于汇率发生了变化。因为各国流行不同的货币,
每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变化还非常剧烈。汇率的变化会直接
影响到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收入。比如一家出口企业的订单为10万欧元,在签订合
同时,人民币对欧元的比率为10︰1,即10元人民币兑换一个欧元,企业按照这个
汇率有5%的利润,但到了交货期,人民币对欧元的比率变成了9.97︰1,相当于人
民币兑欧元升值了3%。这时企业用10万欧元换回的人民币就减少了3%,利润也就
从原来的5%下降为2%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给参与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
也有风险。
政府还要经常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各国政府实际上在国际分工的收益和效率
损失之间权衡,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采取保护措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那些
能给一国带来利益的领域实行对外贸易,而对一国能造成损害的领域采取贸易保护
主义。
贸易中出现的种种“反常”现象。
的解释了。从直觉上看,美国应该是一个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按照生产要素禀赋
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列昂惕夫运用投入
——产出法对美国1947年进出口商品进行分析,却发现美国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有悖于直觉的现象被称之为“列昂惕夫
悖论”。如果我们了解了生产要素的转移成本,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美国是一
个有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全部转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成本非常之高,劳动
要素有可能被闲置或低效率使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生
产要素的转移成本,充分就业的压力使美国不得不保持较大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资本充裕是个相对的概念,3亿人口则是一个绝对的数量,为了避免大量的失
业,美国只有通过提高劳动力创新素质的方式,增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竞争
力。另外,要素禀赋优势理论,既没有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也没有把
技术水平作为生产要素,所以,它没有考虑到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
影响,而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可以体现美国科技力量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
对“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观察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鼓吹自由贸易最厉害的国家,实行起保护贸
易来也毫不含糊。在这些表面的矛盾后面,隐藏的并不是“主义”的冲突,而是利
益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