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答案是肯定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储蓄=投资。
于“收入等于预期产量的价值,预期投资等于没有被用之于消费的预期产量,而储
蓄又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所以,“储蓄和投资的相等是必然的结果。”②
用公式表示如下:
由此得出:
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假定,全部问题出在推论的时间序列上。在凯恩斯的著名三段
论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段的假设,收入=消费+投资,把逻辑关系颠倒了。这里,
凯恩斯与他批评的对象,新古典经济学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忽略了时间的因素。
要知道,当前的收入来自于前期的投资和消费,当我们假设一个时点,比如t1时期,
其收入是由t0时期的投资和消费决定的,t1时期的消费和投资是由t0时期的收入产
生的。
投资)会产生T2时期收入的变化。所以T1时期的收入和T2时期的收入不可能相等。
而凯恩斯的收入=消费+投资的公式,由于没有时间的序列,我们看不到收入增多
的可能,生产永远是简单再生产,没有扩大再生产,也没有收入的增长,所以,这
个公式从来源的角度推论不成立。t1时期的收入不可能与t0时期的消费+投资相
等,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增加值。
得到t1时期的收入,这个收入一部分进入消费,一部分进入投资,还有一部分会滞
留下来,这部分资金被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曾经把流动性偏好作
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之一,但在分析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时,却又完
全忽视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存在流动性偏好就意味着有一部分资本会闲置下来,不
进入投资。收入流向的公式:收入=消费+投资就不能成立,也就是说,除了消费
和投资,还会有一个闲置的现金流存在,即:
们全部贷放出去,银行都要留够所谓的“存款准备金”。这部分存款准备金是要交
给中央银行,留待紧急情况时使用的。此外,银行也要准备一部分现金流作为周转
之用,银行的存贷款额越大,这部分周转资金也要成比例增加。所以,凯恩斯三段
论推论的第一段,如果加上时间序列,不论从收入来源还是从收入流向的角度都不
能成立。
转化的投资属于间接投资,还有一部分收入是用来直接投入到商业活动中的,我们
通常称这一部分投资为直接投资。在工业化初期,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以利润为收入
来源的群体;而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工薪阶层收入的提高,工资收入中进入直接
投资的部分也在增加,比如买卖股票、投资基金、合伙创业等等。所以等式:
储蓄=收入-消费的第二步推论也行不通,而应该把公式改为:
视了。
按照笔者的理解,工业化之后的经济发展,表现为产业和消费的不断升级过程。在
新的产业形成初期,需要较高的储蓄率为新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当该产业进
入规模化经营阶段,前期的高储蓄率又为新的消费升级准备了条件。但当新的产业
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产品被大批生产出来,储蓄率却居高不下,消费和生产
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产能过剩的问题随之出现。
产品大量依靠进口,国际贸易巨额逆差。新兴产业投资不足等等。
流行的消费需求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时,这个产业就脱离了高速发展期,它对经济增
长的带动作用会逐步下降,需要有新的产业来满足新层次的消费需求。这时,人们
收入中有多大的比例用于直接投资新兴产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储蓄所能转
化的只是间接投资,间接投资必须以直接投资为基础,没有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就
没有了附着的根基。
资,又有多少转化为储蓄,还有多少转化为投机性资金,这对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
济转型关头占据战略制高点,有着重大的作用。储蓄=投资的虚假定理,会造成两
种不良的后果:一种是政府官员或者政府经济顾问,真的以为储蓄等于投资,因而
对于储蓄率的高低和直接投资的比率掉以轻心,以致使经济失去平滑转型的良机,
陷入本来可以避免的震荡;另一种是政府依据储蓄=投资的不实假定作为政策制定
的依据,导致政策实施的效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去甚远。不管是哪一种结果,
都要以国民收入的巨大损失作为代价。
与实际情况更加贴近,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