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2超过100万亿,且今年以来M2增速远高于全年13%预期目标的中国,居然闹起了钱荒。实体经济缺钱,股市缺钱,银行也缺钱......那么,钱都去了哪里?经济学家给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回答,但都是根据主流经济理论的老生常谈。
宏观经济分析的是总量概念,如总需求和总供给。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出现问题主要是总需求不足或总供给不足。这其实是一个误导性的概念。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宏观经济的问题并不是总需求不足或总供给不足,而是不同部门的商品交换比率出现了错配,有些东西生产出来没人买,有些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了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一定是原来的支柱产业出现了过剩,满足新需求的产业还不足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时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无异于向一个高低不平的田地里注水。结果水集中在低洼地段,房地产就属于这样的洼地,形成水涝,价格居高不下,而高地(如新兴产业)依然缺水。这就是我们说的“洼地效应”。另外,投机性需求会完成自我实现,在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和投机性收益率之间形成“漏斗”,将流动性吸入投机领域,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助力。从而形成流动性的“漏斗效应”。不仅如此,过剩产业还会对流动性产生吸附作用,大量的资金转变为“沉没成本”,形成无效投入,形同沙地吸水,只进不出,即“沙地效应”。在洼地效应、漏斗效应和沙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增发的货币并没有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沉淀到房地产、投机领域和过剩产业。这时,如果采用紧缩政策,按照货币运行的流体力学原则,也是最先从实体经济撤出,当实体经济倒下时,才会依次从金融、地产中撤出。可这时,整个经济已经是一地鸡毛了。
解决的办法其实也不复杂,即货币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相配合。这相当于农民在浇水之前,先平整土地,至少也要给洼地筑坝,给高地修个梯田,安个水泵。不能没有区别的放水,来个水漫金山,而是要修水渠,将流动性引导到你要发展的领域。以为印钞票就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紧缩货币就可以抑制房价和投机需求,是主流经济学货币政策的幻想,现在是到了抛弃这些陈词滥调的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